高翔那场堪称“教科书级”的博士答辩,为团队的波士顿之行,献上了一份最完美的“祭旗礼”。
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里,整个806实验室,都进入了一种,既紧张兴奋、又从容笃定的,最终备战状态。
高翔,在顺利通过答辩后,便将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对自己那份“双剑合璧”报告的最后打磨中。没有了毕业的后顾之忧,他的心态,变得更加纯粹和专注。
而林浩,则带领着韩立阳,争分夺秒地,利用那套全新的“耦合系统”,进行着最后的“摸底”实验。他们成功地,捕捉到了几段,比之前任何一次都更清晰、更震撼的“声子聚焦”原位视频。
这些,都将成为他们,在波士顿,投向全世界的、最重磅的“炸弹”。
团队的所有成员,都像一支即将出征的精锐部队,反复地,检查着自己的武器,熟悉着自己的战术,将每一个细节,都演练到了极致。
他们,在等待着,那个最终“亮剑”时刻的到来。
出发前三天,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
徐涛,这位团队的“首席情报官”,兴冲冲地,抱着他的笔记本电脑,走进了806实验室的会议区。
“各位!各位!最终版的‘作战地图’,出来了!”他将电脑,连接上巨大的电子白板,脸上,挂着一种,即将观看“神仙打架”的、幸灾乐祸的兴奋表情。
屏幕上,赫然是本届MRS秋季会议的、官方网站上,刚刚公布的、那个代号为“NM01:先进金属玻璃与高熵合金”分会场的、详细到每一个报告人的最终日程安排。
“来来来,都过来看看,我们这次,都将遇到哪些‘老朋友’。”徐涛滑动着鼠标,像一个尽职的“战地解说员”。
他的鼠标,首先,在一个熟悉的名字上,停了下来。
“口头报告(Oral Presentation):赵立新,南海大学,中国。”
报告题目:《一种新型钴基高熵非晶合金的优异室温塑性研究》
“呦,赵教授,还是这么执着啊。”徐涛啧啧称奇,“咱们都开始玩‘自修复’了,他还在‘室温塑性’这个新手村里打转呢。”
众人看着那个熟悉的名字,都露出了会心的、带着几分轻蔑的笑容。他们知道,这位“宿敌”,已经,彻底被他们,甩在了身后,不再是同一个量级的对手了。
徐涛的鼠标,继续,向上滑动,掠过了十几个,来自世界各地的、普通口头报告的名单。
然后,他停在了“邀请报告(Invited Talk)”的区域。
在那里,林浩和高翔的名字,以及他们那充满了颠覆性色彩的报告题目,正被加粗、高亮地,显示在最醒目的位置。
而紧接着,徐涛的鼠标,指向了他们报告信息的最上方,那个标注着“分会场主席(Session Chair)”的位置。
当看清那个主席的名字时,就连一向沉稳的林浩和高翔,都忍不住,瞳孔微微一缩。
Kevin Zhang,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 USA.
“我靠!”徐涛怪叫了一声,“缘分啊!真是缘分啊!没想到,当初那个,差点把咱们稿子毙了的‘卷王’,竟然,就是咱们这个分会场的主席之一!”
“这下好玩了。”秦峰的眼中,也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到时候,就是由他,来亲自,主持林师兄和翔哥的报告了。这感觉,就像是武林大会上,曾经质疑过你的前辈高人,亲自下场,为你报幕站台一样!这面子,也太足了!”
所有人的心中,都涌起了一股奇妙的、充满了戏剧性的期待感。
然而,徐涛,却摇了摇手指,脸上,露出了一个更加神秘的笑容。
“别急,各位。这,还只是‘开胃菜’。”
他的鼠标,离开了“NM01”分会场的页面,直接,跳转到了整个MRS秋季大会的、最高规格的——“主旨报告(Keynote & Plenary Talks)”的页面。
那里,只有寥寥数个名字。
但每一个名字,都如同天空中最耀眼的星辰,足以,让全世界所有材料人为之仰望。
而其中,排在第一位的那个名字,更是让整个806实验室,都瞬间,陷入了一片,死一般的、充满了敬畏的寂静。
Professor L. E. Anderson,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altech), USA.
(L. E. 安德森教授,加州理工学院,美国)
安德森教授!
这个名字,对于学习凝聚态物理和材料科学的人来说,就像学习古典音乐的人,听到“贝多芬”三个字一样,如雷贯耳!
菲利普·安德森,上世纪凝聚态物理领域,真正的“一代宗师”。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以其在“无序系统中的电子局域化”理论上的开创性工作而闻名于世。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