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中旬,秋高气爽。
距离波士顿MRS秋季会议的召开,只剩下最后两周。806实验室里,备战的气氛,已经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
然而,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一场对于高翔个人而言,比MRS会议更重要的“终极考验”——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如期而至。
而与他同一批,参加本次答辩的,还有一个熟悉的名字——周凯。
李瑞阳课题组的那位,曾经掌管着高分辨电镜、并对林浩百般刁难的高年级博士。
答辩的前一天下午,一个意想不到的身影,出现在了陈默那间视野开阔的805办公室门口。
是李瑞阳。
这一次,他的脸上,再也没有了之前的“笑面虎”式的热情,也没有了“鸿门宴”时的意气风发。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林浩从未在他脸上见过的、混杂着疲惫、焦虑和一丝恳求的复杂神情。
他没有让学生通报,只是,像一个普通的老师一样,敲了敲陈默办公室那扇敞开的门。
“陈教授,方便……聊两句吗?”他的声音,有些沙哑。
陈默抬起头,看了一眼这位,似乎在一夜之间,苍老了好几岁的“师兄”,平静地点了点头:“请进。”
李瑞阳走进来,局促地,在沙发上坐下。他沉默了许久,似乎在组织语言。
最终,他抬起头,看着陈默,用一种近乎“请求”的语气,说道:“陈默……师弟。明天答辩的事,我……我想求你一件事。”
“说。”
“能不能……能不能,安排我们组的周凯,在高翔前面,第一个答辩?”
这句话一出,就连一向波澜不惊的陈默,眼中,都闪过了一丝诧异。
他瞬间,就明白了李瑞阳的用意。
博士答辩,虽然看似只是一个流程,但答辩委员们的情绪和评判标准,是会受到前一位答辩者表现的巨大影响的。
李瑞阳,显然,已经看过了高翔那本,获得了“双优”评级的博士论文。
他比任何人都清楚,高翔那份工作的分量,是何等的“恐怖”。
他害怕。
他害怕,如果让高翔,那份堪称“史诗级”的工作,先登场,那么,紧随其后的周凯,那份虽然也算优秀、但与之相比,却如同“萤火与皓月”般的博士论文,将会被衬托得,黯淡无光,甚至,可能会被那些已经被拔高了“胃口”的答辩委员们,挑出各种致命的毛病,导致无法通过。
他,是在为自己的学生,求一个“生路”。
陈默看着眼前这个,为了自己的学生,而第一次,向自己这个“宿敌”,低下头颅的男人,心中,那点积压多年的怨气,似乎,也在这一刻,悄然散去了几分。
他沉默了片刻,缓缓地,点了点头。
“可以。”
“谢谢……谢谢你,师弟。”李瑞阳如蒙大赦,站起身,对着陈默,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转身,落寞地,离开了。
第二天上午,机械工程学院,A401会议室。
答辩现场,堪称“星光熠熠”。
答辩委员会的主席,是王振国院士。
而委员席上,更是坐着两位,专程从外地赶来的、真正的“学术巨擘”——一位,是来自东方大学的、同样是院士级别的材料力学专家;另一位,则是来自中科院物理所的、国内凝聚态物理理论的权威。
他们,正是之前,给予高翔博士论文“双优”评级的那两位“盲审”专家。
剩下的两位,也都是各自领域内,成名已久的长江学者。
如此“豪华”的答辩阵容,让整个会场的气氛,都显得无比的庄重和肃杀。
按照陈默调整后的顺序,周凯,第一个,走上了答辩台。
他显然是准备得非常充分,PPT做得精美,讲述也算流利。他的工作,是延续了李瑞阳那篇《Acta》的思路,用那台全新的球差电镜,对非晶合金的“化学短程有序”,进行了更精细的表征。
虽然,缺乏理论上的创新,但工作量扎实,数据也很漂亮。
最终,在经过了几轮不算太过刁钻的问答后,答辩委员会,经过短暂的合议,由王院士,正式宣布:“经答辩委员会全体委员投票表决,一致同意,周凯同学,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建议授予工学博士学位!”
“呼——”
周凯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笑容。他对着台下的委员们,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走下台,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
他感觉,自己,又行了。
他看着即将登场的高翔,心中,甚至,还带着一丝轻蔑和好奇。
一篇子刊的共一,至于,把老师吓成那样吗?
我倒要看看,你,到底,做出了什么,了不起的东西。
接下来,轮到高翔。
他平静地,走上答辩台,将自己的U盘,插入电脑。
当他的PPT首页,出现在幕布上时,整个会场的气氛,瞬间,就变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