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初,当那份堪称“旷世杰作”的MRS会议报告PPT,在经历了团队内部数十轮的、近乎“魔鬼式”的打磨后,终于初具雏形时,陈默,启动了他“波士顿计划”的第二步——寻求“最强外援”的最终“开刃”。
他没有搞突然袭击,而是提前一周,就分别给远在米兰的罗西教授和维也纳的霍夫曼教授,发去了一封措辞极其诚恳的邮件。
他在邮件中表示,为了能在即将到来的MRS会议上,呈现出一份最完美、最严谨的报告,他们团队,希望能占用两位教授宝贵的一小时时间,进行一次小范围的、非公开的“线上预答辩”,恳请两位泰斗,能以“最挑剔的审稿人”的身份,为他们这份尚未成熟的工作,“把一把关”。
这封邮件,姿态放得极低,给足了两位“老顽固”面子。
罗西教授和霍夫曼教授,自然是欣然应允。他们也同样好奇,这支在短短几个月内,就完成了“三级跳”的“东方神秘军团”,究竟又捣鼓出了什么,足以颠覆世界观的“新武器”。
一场横跨了亚、欧两个大洲,连接了江北、米兰、维也纳三座城市的顶级“学术峰会”,就在806实验室的会议室里,以线上视频会议的形式,悄然展开。
屏幕上,巨大的电子白板被分成了三个区域。
主屏幕上,是陈默团队众人,严阵以待。
左侧的小屏幕里,是罗西教授,他依旧穿着那件优雅的意式衬衫,身后,是米兰理工大学那充满了古典艺术气息的办公室。
而右侧的小屏幕里,则是霍夫曼教授,他依旧是那身严谨的德式西装,背景,则是维也纳大学那摆满了厚重德文专着的、一丝不苟的书架。
“OK, gentlemen, shall we begin?”(好了,先生们,我们可以开始了吗?)
陈默看了一眼时间,用流利的英语,宣布了这场“线上预答辩”的开始。
这一次,林浩和高翔,将他们精心排练了无数次的“双剑合璧”,第一次,展现在了外人面前。
林浩,首先登场。
他没有说任何多余的客套话,而是直接,播放了那段,由徐涛和秦峰,联手打造的、堪比好莱坞大片的“开场预告片”。
当那段,充满了视觉冲击力的、裂纹在激光脉冲下“瞬间愈合”的原位实验视频,以一种极具艺术感的方式,出现在屏幕上时,视频那头的罗西教授和霍夫曼教授,都下意识地,将身体,向前倾了倾,眼中,露出了难以掩饰的震惊。
紧接着,林浩,用他那愈发沉稳自信的语调,将整个实验部分的“What”和“How”,清晰地,呈现了出来。
然后,画面无缝切换,轮到了高翔。
他,则以一种冷静而严谨的姿态,将整个理论部分的“Why”,用那段同样经过了“史诗级”渲染的“声子聚焦”模拟动画,和那套充满了数学美感的“力-热耦合”模型,进行了最深刻的阐述。
一个,展示了令人震撼的“神迹”。
一个,揭示了“神迹”背后,那同样令人叹为观止的“天道”。
实验与理论,形成了最完美的逻辑闭环。
三十分钟的报告,一气呵成,酣畅淋漓。
当林浩和高翔,说完那句“Thank you”时,整个线上会议室里,陷入了一段长达半分钟的沉默。
屏幕那头,罗西教授和霍夫曼教授,这两位见惯了世间所有“大场面”的学术泰斗,此刻,都只是静静地,看着屏幕,一言不发。他们的脸上,是一种,混杂了震惊、赞叹、甚至是一丝……被后浪彻底拍在沙滩上的、复杂的感慨。
最终,还是罗西教授,第一个,打破了沉默。
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对着麦克风,由衷地,感慨了一句。
“林,陈,还有各位年轻的天才们。”他的声音,带着一丝无法抑制的激动,“我收回我上次在江北说的话。你们,不是在‘做’一项伟大的工作。”
“你们,是已经,‘完成’了一项,伟大的工作!”
而另一边,一向以“毒舌”和“挑剔”着称的霍夫曼教授,也给出了他,或许是这辈子,对一个年轻团队,最高的评价。
他看着陈默,用一种极其郑重的语气,说道:
“陈,你们的工作,已经领先了我们所有人,至少一年。”
这两句,来自当今世界,该领域最顶尖的两位泰斗的、不加任何修饰的最高赞誉,瞬间,就让806实验室里,所有的年轻人,都感到一阵热血沸腾!
“当然,”罗西教授的脸上,又露出了他那“老顽童”般的笑容,“虽然,它已经接近完美了。但作为一个‘挑剔的观众’,我,还是有几个,小小的、不成熟的建议……”
接下来的半个小时,变成了一场真正的、充满了思想火花碰撞的“神助攻”。
罗西教授,从“科学叙事”和“哲学高度”上,建议他们在引言部分,加入一段,关于“非平衡态自组织”的、更具思辨性的论述,以拔高整个工作的思想格局。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