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上午九点,806实验室那扇崭新的玻璃门,准时被敲响了。
林浩走过去开门,门外站着的,是一个略显局促的身影。正是那个简历上看起来有些憨厚的男生——韩立阳。他穿着一件洗得有些发白的夹克,背着一个半旧的双肩包,脸上带着新生的紧张和对未来的忐忑。
“师兄好,我是韩立阳,是陈教授让我今天过来报到的。”他看到林浩,连忙微微鞠躬,语气恭敬而又小心翼翼。
“你好,我是林浩。”林浩笑着对他点了点头,将他让了进来,“不用这么客气,进来吧。”
韩立阳走进这间他梦寐以求的、充满了“黑科技”气息的实验室,眼神里,充满了如同刘姥姥进大观园般的、掩饰不住的震撼和好奇。
就在这时,门口又出现了一个身影。
秦峰,也准时到达。
与韩立阳的拘谨不同,他的姿态要从容得多。他穿着一件剪裁合体的休闲西装,手里提着一个最新款的笔记本电脑包,眼神中,带着一丝自信的、审视的意味。他像一个经验丰富的求职者,在不动声色地,评估着这个未来“新东家”的环境和实力。
两个背景、性格、气质都截然不同的年轻人,在806实验室的门口,第一次相遇,彼此打量了一眼,空气中,瞬间,弥漫开了一丝微妙而又奇特的氛围。
“都来了?”
陈默的声音,从里面的会议区传来。
他没有出现在门口迎接,而是早已和高翔、徐涛,等在了那张巨大的椭圆形会议桌前。
“进来吧。”
韩立阳和秦峰,一前一后,走进了会议区。当他们看到,会议桌的主位上,坐着的并非陈默,而是林浩、高翔、徐涛这三位看起来与他们年龄相仿的“师兄”时,两人的脸上,都闪过了一丝诧异。
陈默,则像一个事不关己的“旁观者”,抱着一杯热茶,随意地,坐在了最靠边的位置上。
“想进我的团队,可以。”陈默吹了吹杯中的热气,平静地,宣布了今天的规则,“但不是我说了算。”
他指了指桌前那三位,表情各异的“面试官”。
“得他们三个,同意。”
“今天,你们每个人,都有三十分钟的时间,来展示自己,并回答他们的问题。现在,谁先来?”
这番不按常理出牌的开场白,让秦峰那自信的眼神里,闪过了一丝错愕。而本就紧张的韩立阳,更是下意识地,攥紧了衣角。
面试,正式开始。
韩立阳,作为背景更“弱势”的一方,被安排在了第一个。
他显然是为此做了精心的准备,将自己硕士期间做过的、那些虽然略显粗糙但工作量极其扎实的课题,做成了一份中规中矩的PPT。
他站在巨大的电子白板前,声音因为紧张而微微有些发抖,但讲述的内容,却条理清晰,逻辑自洽。
徐涛和高翔,并没有提问。他们知道,对于一个没有接触过顶级科研训练的学生,去苛求他理论和算法上的深度,是不公平的。
而林浩,作为主面试官,他的问题,也显得有些“不按常理”。
他没有问任何关于“创新性”和“科学意义”的宏大问题。
他问的,全是细节。
“在你这张XRD图谱的二次拟合中,你为什么选择了高斯函数,而不是洛伦兹函数?依据是什么?”
“在你这张金相照片里,左下角这个区域,出现了明显的侵蚀不均匀现象,你分析过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吗?是样品本身的问题,还是制备过程中的污染?”
“在你这份失败的实验记录里,你只写了‘结果不理想’。那么,你后来,有没有尝试,去复盘整个实验流程,找到那个最可能导致失败的、关键的变量?”
一个个问题,如同一把把精准的手术刀,切向了韩立阳整个科研工作中,最细微、最不起眼的角落。
这些问题,考察的,不是天赋,不是才华。
而是,一个科研工作者,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态度。
是对细节的较真,是对失败的复盘,是对科学的敬畏。
韩立阳被问得满头大汗,PPT里好几个他自己都忽略了的“瑕疵”,都被林浩,毫不留情地,揪了出来。
但他没有丝毫的隐瞒和辩解,只是老老实实地,承认自己的不足,并给出了他当时力所能及的、最诚实的思考。
三十分钟后,当韩立阳的汇报结束,深深地鞠了一躬,回到座位上时,他的后背,已经被冷汗浸湿了。
林浩、高翔、徐涛三人,对视了一眼,都从对方的眼中,看到了一个共同的、初步的结论:
这个韩立阳,基础虽薄,但态度端正,是一块,可以雕琢的璞玉。
接下来,轮到秦峰。
整个会议室的画风,瞬间,就变了。
如果说,韩立阳的汇报,像一个战战兢兢的、前来赶考的书生。
那么,秦峰的展示,则更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前来“秀肌肉”的顶级技术专家。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