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米兰的最初几天,林浩度过了一段近乎梦幻般的、充满了甜蜜和新奇的时光。
苏晓月像一个最称职的导游,带着他,穿梭在米兰古老而又时尚的街巷里。他们一起,在斯卡拉歌剧院前,聆听街头艺人悠扬的琴声;一起,在布雷拉美术馆里,仰望拉斐尔和卡拉瓦乔的不朽杰作;也一起,在纳维利运河边,分享一块最地道的意式手工披萨。
林浩感觉自己,像一块被投入了温水中的海绵,贪婪地,吸收着这座城市,沉淀了千年的艺术气息和浪漫情怀。他那颗被科研和数据,填塞得满满当当的大脑,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放松和滋养。
然而,短暂的假期,很快就结束了。
当罗西教授,在热情地,请他们吃了一顿正宗的米兰烩饭之后,林浩的“访问学者”工作,便正式开始了。
罗西教授的课题组,位于米兰理工大学达芬奇校区的一栋古老的红砖建筑里。实验室的风格,和罗西教授本人一样,充满了意大利式的“矛盾感”——窗外,是文艺复兴风格的庭院和雕塑;而室内,却是各种闪烁着蓝色指示灯的、世界上最先进的、来自德国和日本的精密仪器。
一种古典与现代的奇妙融合,让林浩大开眼界。
而罗西教授,也展现出了他作为世界顶级学者的、严谨而又开放的一面。他并没有急着,让林浩开始做实验,而是安排了一场,面向整个材料系的、最高规格的学术研讨会,并把林浩,定为这场研讨会的唯一主讲人。
他给这场报告,起了一个极具分量的标题:
“A New Horizon of Amorphous Alloys: Dynamic Nanocrystallization Induced Super-Toughness at Cryogenic Temperatures”
(非晶合金的新视野:动态纳米晶化诱导的超常低温韧性)
这,既是对林浩他们工作的最高认可,也是一场,对这位来自中国的年轻学者,最严苛的“大考”。
报告会当天,米兰理工大学材料系最大的阶梯报告厅里,座无虚席。
不仅是罗西教授课题组的全体师生,就连系里其他几个课题组的教授和博士生,也都闻讯而来。甚至,林浩还在人群中,看到了几张来自欧洲其他着名院校的、金发碧眼的访问学者的面孔。
显然,陈默团队那篇《Science Advances》,早已在欧洲的这个小圈子里,引起了巨大的关注和好奇。
林浩站在讲台后,看着台下那一张张充满了求知欲和审视目光的脸,手心里,不由自主地,渗出了一层细密的汗珠。
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独自一人,站在世界顶级的学术舞台上,面对着一群,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最聪明的头脑,去宣讲,属于他们团队的、开创性的思想。
他深吸了一口气,想起了陈默对他的嘱托,想起了苏晓月在台下,那充满了鼓励的眼神。
他心中的紧张,逐渐,被一种舍我其谁的自信和豪情所取代。
他知道,今天,他代表的,不仅仅是他自己。
他代表的,是陈默,是高翔,是徐涛,是他们那个,从地下室里,一步一步,杀出来的、不屈的“地下联盟”!
“Good afternoon, everyone.”
他抬起头,用一口流利而清晰的英语,开启了他的报告。
那一刻,他的身上,仿佛,散发着光。
林浩的报告,进行得非常成功。
他没有采用那种传统的、枯燥的数据罗列方式。而是借鉴了陈默那种“电影叙事”的风格,以“百年低温脆性难题”作为开篇,层层递进,悬念迭起。
他将他们那张完美的宏观力学曲线,比作“一个不该出现的奇迹”。
将高翔和徐涛那段“原子视界”的模拟视频,称为“打开上帝视角的钥匙”。
最后,当他,将那张来自上海同步辐射光源的、无可辩驳的“王牌证据”,投射在巨大的幕布上时,整个报告厅里,都响起了一片压抑不住的、低声的惊叹!
而在报告的结尾,他还“附赠”了一个小小的“彩蛋”——那个由陈默亲自推导的、充满了力学美感的“连续介质力学”解析模型。
当那片闪烁着智慧光芒的公式海洋,出现在屏幕上时,台下,那些来自机械工程背景的教授们,都露出了极其欣赏和赞叹的表情。
整个报告,逻辑清晰,证据确凿,叙事精彩,充满了来自东方的、独特的哲学思辨和工程智慧。
当林浩,说出那句“Thank you for your attention”时,整个报告厅里,先是短暂的寂静,随即,便爆发出了雷鸣般的、经久不息的掌声。
罗西教授,带头站起身,为这位来自中国的年轻学者,用力地鼓着掌,眼中,充满了毫不掩饰的欣赏和激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