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翔和徐涛在计算上取得的“史诗级”突破,像一道划破夜空的闪电,彻底照亮了“地下联盟”前进的道路。
那段在原子尺度上捕捉到的、“协同剪切域”演化的动态视频,成为了团队手中最尖锐、最核心的“理论武器”。它如同一座灯塔,不仅为林浩的实验指明了更精细的优化方向,也为陈默构建整个理论体系的宏伟大厦,打下了最坚实的地基。
整个团队的士气,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巅峰。
地下室里的氛围,也从之前那种略带悲壮的“负重前行”,转变为一种充满了必胜信念的“高歌猛进”。每个人都像打了鸡血一样,动力十足。
林浩,更是将自己变成了一个不知疲倦的永动机。他根据模拟视频中揭示的、剪切域萌生对冷却速率最敏感的“黄金温区”,对甩带机的冷却系统,进行了新一轮的、更加精细化的“魔改”。他甚至在王师傅的帮助下,引入了一套小型的红外测温阵列,试图在甩带过程中,实时监控那纤薄如纸的金属条带的温度曲线。
他的生活,被压缩到了极致的单调。地下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实验数据和文献资料,占据了他全部的思维空间。
然而,在这片由代码、公式和金属轰鸣声构成的、冰冷坚硬的世界里,总有一束最温柔的光,能轻易地穿透一切,抵达他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这束光,来自微信里那个永远置顶的、备注为“晓月”的对话框。
自从那晚在云南菜馆定下“米兰之约”后,他们的联系,并没有因为苏晓月日益繁忙的出国准备而减少,反而多了一种奇妙的、并肩作战的“战友”情谊。
苏晓月会时不时地,给他发来一些来自“米兰前线”的最新“战报”——有时是一篇罗西教授刚刚推荐给课题组的预印本论文,有时是她旁听学院线上讲座时记下的、有趣的观点。
而林浩,也会在实验取得微小进展时,第一时间,用最通俗的语言,向她描述那些在普通人看来枯燥无比的数据变化,并收获她一个又一个“你真棒”的表情包。
他们小心翼翼地,呵护着这份感情,用每天的“早安”和“晚安”,用这些琐碎而温暖的分享,努力地对抗着即将到来的、漫长的时差和距离。
十一月的最后一天,江北大学发放博士生津贴的日子。
林浩的银行卡里,准时收到了这个月的补贴,两千五百五十元整。
这是由国家补贴和学校助学金构成的标准数额,不多不少,是绝大多数普通博士生每个月的全部收入。对于一个生活在繁华都市里的年轻人来说,这点钱仅够维持最基本的生活。
但这个月,看着手机银行里那个熟悉的数字,林浩的心中,却涌起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沉甸甸的使命感。
晚上十点,林浩结束了一天的实验,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了宿舍。
他没有像往常一样,立刻洗漱上床,而是从书架最深处,翻出了一个许久未用的、小小的记事本,和一支笔。
他坐在书桌前,打开台灯,在那崭新的一页上,郑重地写下了四个字:米兰基金。
然后,他开始像一个最精打细算的会计,认真地规划起自己未来每个月的开支。
“饭卡每月充值:800元。”(科研体力消耗大,饭量也大)
“话费网费:100元。”
“生活杂物(牙膏、洗发水等):150元。”
“备用金(打印资料、偶尔聚餐):500元。”
……
他一项一项地,仔细地计算着。最终,在纸的末尾,他得出了一个数字:1000元。
这是他每个月,在保证最基本的生活和社交需求之后,所能挤出来的、全部的“可支配收入”。
看着这个数字,林浩有些自嘲地笑了笑。一个月一千,一年就是一万二。一张去米兰的淡季往返机票,大概在七八千左右,剩下的钱,将将够在米兰那种高消费城市停留一周的开销。
那个他向苏晓月许下的、堂堂正正挣到机票钱的承诺,在冰冷的现实面前,显得如此苍白而遥远。
一股无力感,悄然涌上心头。
他烦躁地合上本子,将它塞回了书架。他知道,光靠节流,是远远不够的。他必须想办法“开源”。
就在他胡思乱想之际,手机屏幕亮了一下,是苏晓月发来的微信。
“睡了吗?”
“还没,刚躺下。你呢?”林浩立刻回复。
“我也刚忙完,在宿舍敷面膜呢。”苏晓月发来一个敷着面膜的小猫表情包,显得很可爱。
两人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天,分享着各自一天的琐事。
“对了,”苏晓月忽然发来一条信息,“我们说好的‘米兰基金’,今天可以启动了哦。”
“嗯。”林浩的心,微微一动。
“我刚才在手机银行上,开通了一个‘心愿储蓄’的功能,可以绑定我们两个人的账户,每个月自动往里面存钱,还能看到共同的储-蓄进度。我把链接发给你,你点一下同意就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