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一纳米的“鸿沟”

作品: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作者:白杨沟的段逸朝|分类:都市|更新:2025-11-09 03:15:19|字数:6066字

正当他一筹莫展之际,陈默,却递给了他一个电话号码。

“打给他。”陈默说。

林浩疑惑地看着那个号码,下面标注着一个名字——“赵乾”。

“这是谁?”

“电镜中心的主任,赵乾教授。”陈默平静地回答。

“赵……赵主任?”林浩吓了一跳,“老师,您……您认识他?”

“不认识。”陈默摇了摇头,“但,他,认识我。”

陈默的这句话,说得云淡风轻,但却透露出一种强大的、属于顶尖学者之间的、无形的自信。

林浩将信将疑地,拨通了那个电话。

电话那头,传来了一个中气十足的、略带威严的声音。

当林浩自报家门,说是“陈默老师的学生”时,电话那头的赵主任,明显地,停顿了一下。

然后,他用一种充满了好奇和一丝探究的语气,问道:“哦?就是那个,在《Scripta》上,发了那篇关于‘低温不脆化’文章的陈默?”

林浩的心,猛地一跳。他没想到,他们那篇文章,竟然连电镜中心的主任,都已经注意到了。

“是的,赵老师。”

“嗯,那篇文章,我看了。很有意思。”赵主任沉吟了片刻,说,“你们想用TEM?可以。明天上午九点,你直接来我办公室找我。我亲自,带你上机。”

挂掉电话,林浩感觉自己像是在做梦。

他没想到,那篇他曾经以为,只是自己“出道”作品的《Scripta》文章,竟然,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变成了他在这个学术江湖里,一张最好用的“名片”。

第二天,当林浩在赵主任的亲自指导下,将那片来自“功勋样品”的薄膜,放入TEM中,并最终,将放大倍数,推到惊人的一百万倍时,他和陈默之前所有的推测,都在这一刻,得到了最终的、无可辩驳的、来自原子世界的“神之印证”。

在巨大的、圆形的荧光屏上,一个壮丽而又清晰的微观世界,展现在了他的眼前。

在那些如同灰色海洋般的、无序的“非晶基体”中,清晰地,弥散分布着无数个如同黑色星辰般的、尺寸极其微小的“纳米晶”!

这些“纳米晶”,大多呈类球状,它们的尺寸,被林浩用软件精确地测量了出来——绝大多数,都集中在5-10纳米这个极其狭窄的、黄金般的尺度范围内!

而当他,将那片来自“失败样品”的薄膜,放进去观察时,眼前的景象,则完全不同。

那片因为“翻熔过度”而失败的样品,其内部,是一片纯粹的、干净的“非晶荒漠”,根本找不到任何纳米晶的踪迹。

而另一片,因为“成分失当”而失败的样品,其内部,则出现了几颗尺寸巨大、超过20纳米的、棱角分明的粗大晶粒。而在这些粗大晶粒的周围,甚至已经出现了纳米尺度的“微裂纹”!

铁证如山!

陈默的判断,是完全正确的!

“低温增韧”的秘密,那个最核心的、决定成败的“开关”,就在于,能否在非晶的海洋中,精准地,撒下这一把尺寸恰到好处的、不多不少的、如同“星辰”般的“纳米晶”!

多了,会成为灾难的源头。

少了,则无法掀起任何波澜。

这中间的“鸿沟”,仅仅,只有一纳米的距离!

当林浩将这几张对比鲜明、充满了科学美感的TEM照片,打印出来,贴在地下室的白板上时,他和陈默,都陷入了长久的、巨大的沉默。

他们知道,他们,终于,彻底地,抓住了那个“魔鬼”的真身。

但是,一个新的、更巨大的挑战,也随之,摆在了他们的面前。

他们知道了“是什么”。

但他们,依然不知道,“该怎么做”。

如何,才能像一个上帝一样,随心所欲地,在那片混乱的原子海洋中,播撒下这片尺寸误差不能超过“一纳米”的、奇迹的“种子”?

喜欢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请大家收藏:(www.zjsw.org)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页目 录下一章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方便以后阅读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第93章 一纳米的“鸿沟”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第93章 一纳米的“鸿沟”并对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