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此非孤一人之功,实赖先祖庇佑,贤臣辅弼,万民同心。故设此大祭,昭告天地,慰藉英灵。
>
> 今日誓曰:旅定当励精图治,轻徭薄赋,减刑省狱,使百姓休养生息,安居乐业;
>
> 定当兴修水利,劝课农桑,筑堤防洪,开渠引灌,使田野无荒芜,仓廪实而知礼节;
>
> 定当尊师重教,广设乡学,选贤与能,使寒门子弟皆有登堂入室之机,使华夏文明薪火相传,绵延不绝;
>
> 更愿以仁政治天下,以信义结诸侯,化干戈为玉帛,使四夷宾服,共享太平之福!”
>
> 言毕,他顿了顿,声音略带哽咽,“先祖若灵,俯察此心——旅不敢忘本,不敢懈怠,唯愿不负血脉,不负苍生!”
话音落下,全场寂静良久,随即爆发出低低的啜泣声。几位老臣伏地而拜,泪流满面;年轻将士紧握剑柄,眼中燃起炽热光芒。
一位曾随他征战多年的将军,鬓发斑白,颤抖着嘴唇喃喃:“大王……我们终于等到这一天了。”他想起十年前在函谷关雪夜死守七日,粮尽援绝,靠啃皮甲活命。那时谁敢想,有朝一日能在此地举行如此盛大的祭典?如今山河一统,百姓不再颠沛,岂能不令人动容?
熊旅将竹简交还内侍,转身牵起樊姬之手,二人并肩走向供桌,缓缓屈膝跪下。他们行的是最隆重的“三跪九叩”大礼——每一次跪拜,额头触地,久久不起;每一次叩首,手臂伸直,脊背弯成一道谦卑的弧线。身后数千官员与百姓亦随之伏地,黑压压一片,如同麦田俯首迎风,场面震撼人心。
樊姬闭目之际,心中默念:“母亲,您若在天有灵,请护佑夫君顺遂安康。这江山虽大,终究不过是一颗为民谋安的心撑起来的。”她的母亲早逝于战乱,临终前最后一句话是:“愿天下无兵戈。”她嫁予熊旅,正是因见他眼中没有骄横,只有沉重的责任。
礼官再唱:“献祭品!”
内侍们鱼贯而上,将美酒缓缓倾洒于坛前土地,酒液渗入泥土,香气四溢,似通往幽冥的信使;五谷撒向四方,随风飘散,寓意“天降嘉禾,普济众生”。火焰点燃了供桌上的巨烛与香炉,青烟袅袅升起,缠绕着晨雾,直冲天际,仿佛真能送达先祖之境。
此时,远处传来悠扬的编钟之声,九架编钟依次敲响,音律和谐,配合着笙箫管笛,奏起《咸池》古乐。又有八佾舞者登场,身着彩衣,手持羽翟,踏着节拍翩然起舞,舞姿庄重典雅,进退有度,象征天地秩序井然运行。
一名年幼的乐童站在角落,双手冻得通红,仍紧紧抱着一支玉笛。他是太乐署新招的弟子,昨日还紧张得整夜未眠。此刻听着钟鼓齐鸣,看着舞者列阵如云,忽然明白:所谓礼乐,并非只是仪式,而是将秩序、敬意与希望,织进每一个音符里,传给未来之人。
熊旅仰望苍穹,只见一轮红日跃出地平线,金光洒满祭坛,照在他脸上,温暖而沉重。他心中默念:“先祖们,你们看——这江山一统,百姓安泰,不是梦了。孤已走到此处,绝不回头,也绝不停歇。”
一个时辰后,祭祀仪式圆满结束。熊旅亲自捧起轩辕黄帝的主牌位,在太祝引导下,将其恭送至新建的太庙之中。其余牌位亦由礼官妥善安置,祭器封存入库,专人看护,不得亵渎。
当他走下祭天坛时,脚步比上来时更稳,眼神也更加坚定。
樊姬轻声道:“大王今日之言,情真意切,想必先祖已在云端含笑。这天下人心,也必因此而凝聚。”
熊旅点头,目光越过人群,望向远处巍峨的洛邑城墙。城楼上旗帜飘扬,百姓已在街头巷尾议论这场盛大祭祀。他知道,这只是开始。
“祭祀只是形式,”他低声说道,“真正难的,是日复一日地践行誓言。接下来,该举行分封诸侯的大典了。裂土封疆,关乎社稷安稳,一步错,则全局崩。”
樊姬微微颔首:“愿大王持中守正,恩威并施,使诸侯归心,天下长治久安。”
就在这时,一名小宦官匆匆赶来,低声禀报:“启禀大王,北方急报:代郡守臣奏称,边境粟戎部落遣使求见,愿归附朝廷,献马三千匹,请求册封首领为‘归义侯’。”
熊旅闻言,嘴角微扬,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来得正好。今日祭告先祖,明日便纳四夷,天意昭昭,岂可违逆?传旨下去,命鸿胪寺准备接见礼仪,务必彰显大国风范,又要不失威严。”
樊姬轻叹:“四海归心,非一日之功。大王既能以诚待人,自然感召远方。”
晨光正好,洛水悠悠,新都洛邑在朝阳中焕发生机。一场祭祀,不仅告慰了先祖,更点燃了一个新时代的希望之火——那火,正从祭坛蔓延至千家万户,照亮整个华夏大地。
而在城外某处山岗之上,一位白发老者拄杖而立,遥望祭坛方向,久久不语。良久,他取出一枚旧玉佩,轻轻摩挲,那是当年随楚庄王出征时所得。老人低声自语:“老臣未能亲至,但知楚祚未衰,后继有人……足矣。”
风吹衣袖,落叶归根。一个新的时代,已然拉开帷幕。
喜欢楚国一统华夏请大家收藏:(www.zjsw.org)楚国一统华夏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