郢都的秋意已浓,汉水畔的芦苇荡被染成一片金红,风过处如波浪翻涌,裹挟着谷物的清香漫过城墙。这座楚国都城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生长着:新筑的驰道如银带穿城而过,车轮碾过青石板的声响昼夜不息;城南的工坊区烟囱林立,铁器敲打声与工匠的号子交织成雄浑的乐章;市集里挤满了来自列国的商旅,齐地的海盐、晋地的绸缎、秦地的皮毛与楚地的漆器、稻米堆放在一起,叫卖声里夹杂着南腔北调,竟分不清谁是客、谁是主。
熊旅站在纪南城最高的观星台上,指尖划过青铜铸就的舆图。舆图上,代表楚国的朱红色已如潮水般漫过淮河,将陈国、蔡国的版图完全吞噬,与齐国的边界线在泰山南麓犬牙交错,向西则沿着汉水直抵秦楚边境,连周天子所在的洛邑,都已被楚地三面环抱。
“父王,您看!”十二岁的熊昭踮起脚,指着舆图上刚标注的墨点,“这是鲁国使者今早送来的盟书,他们愿将曲阜的礼器送入郢都,尊楚国为‘天下共主’呢!”少年手里还攥着半块麦芽糖,说话时甜香混着稚气扑面而来。
熊旅低头看他,这孩子眉眼间像极了樊姬,却偏偏继承了自己对权谋的敏感。他想起三年前派使者入鲁时,鲁公还攥着“周礼正宗”的架子,对着楚国使者怒斥“蛮夷僭越”,如今却主动低头——不是因为楚国的兵戈,而是因为璇玑的粮网已铺到了曲阜城外,去年鲁国大旱,是楚国的番薯种子让他们熬过了饥荒。
“呵,鲁国人的礼器,还是让他们自己先供奉着吧。”熊旅轻笑一声,目光转向身旁的长女芈璇玑。十七岁的少女穿着素色布裙,腰间挂着一串算珠,正低头核对手中的竹简,上面密密麻麻记着各郡的粮仓储量。听到父亲的话,她抬起头,眸子里映着晴空:“父王说的是。今早临淄来的商队递了文书,他们的船队愿意挂楚国的凤旗出东海,只求用我们的度量衡结算。”
她指尖划过竹简上的“齐”字,语气里带着不易察觉的骄傲。三年前她力排众议,在淮河沿岸修了二十座常平仓,去年冬天晋地大雪,是她调运的粟米让晋阳的百姓没冻饿而死。如今列国商人提起“楚秤”“楚尺”,比提起周天子的“九府圜法”还要郑重——这比十万甲兵更让人心折。
“商队的事让司市署去办。”熊旅拍拍她的肩,目光落在西侧的城墙下。那里,一队骑兵正卷起烟尘疾驰而过,玄色的披风上绣着赤色的熊纹,马蹄踏过新修的驰道,连震动都比寻常土路沉稳几分。“涛儿,养将军的骑兵练得如何了?”
十五岁的熊涛往前一步,腰间的佩剑撞到甲片,发出清脆的声响。这孩子自小跟着养由基在军营里长大,晒得黝黑的脸上还带着未脱的婴儿肥,说起兵法却头头是道:“回父王,养将军说,骑兵营的‘踏雪马’已驯出三百匹,上个月在淮北演练,晋军的斥候远远望见就退了,连箭都没敢放!”他说着扬起下巴,“将军还说,再过半年,我们能把军演的旗帜插到太行山脚下!”
熊旅望向北方,那里是晋国的方向。三个月前,晋卿赵鞅还派使者来郢都,说要“合诸侯以伐楚”,可当养由基带着五千骑兵在河阳城外“狩猎”,把缴获的北狄战马送到邯郸城下时,赵鞅的使者就再没露面了。武力是后盾,却不是根本——他想起昨夜樊姬给他看的帛书,是晋地的妇人托商队带来的,求楚国的医者去治那里流行的痘疮。
“医者的事,清儿安排得怎么样了?”熊旅问向身旁的小女儿。十岁的芈清抱着个药箱,正小心翼翼地给一只受伤的鸽子敷药,闻言抬头,声音细软却清晰:“回父王,女儿已把痘疮的防治法子写成竹简,让商队带给晋地的药铺了。还有,我们培育的新草药,在蔡国的田埂上都长出来了呢。”她举起手里的药草,叶片上还沾着晨露,“医官说,这药能治咳血,比原来的方子见效快三成。”
熊旅看着她沾着泥土的指尖,忽然想起穿越之初,第一次在楚宫见到这个瘦弱的女娃,她正躲在樊姬身后,怯生生地看着自己。如今她却敢带着医官走遍各郡,连蛮夷聚居的苍梧郡,都有她亲手种下的药圃——天下人爱楚国,或许就从这一株药草、一剂良方开始。
“审儿,《楚律》的修订到哪一步了?”熊旅转向长子。十八岁的熊审穿着玄端礼服,手里捧着一卷竹简,神色比同龄人沉稳许多。他躬身道:“回父王,已将晋之‘刑鼎’、鲁之‘乡约’融入其中,新增了‘商税律’和‘匠人律’。昨日陈郡的狱官递了文书,说按新律断案,百姓们口服心服,这月的诉讼案比上月少了三成。”他顿了顿,补充道,“儿臣还加了一条,若官吏贪墨一匹布,便要罚他去修驰道三月——上周宛城的县尉就因多收了百姓半斗米,正戴着枷在修路呢。”
“好。”熊旅点头。他还记得刚入郢都时,看到楚地的狱官用“人殉”来逼供,气得当场砸了刑具。如今《楚律》里写着“民无贵贱,罪同罚”,连最偏远的黔中郡,百姓都知道“有冤可告楚王”——法度公正是根基,比城墙更能聚拢人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