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承露殿深思

作品:楚国一统华夏|作者:公孙楚骏|分类:历史|更新:2025-11-08 12:21:39|字数:6482字

十五年了。

他还记得刚穿越过来时,自己叫“李然”,是个在图书馆里查资料的普通大学生,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让他醒来就成了楚国一个偏远宗室的孤儿“熊旅”,那年,他才十岁,穿着破烂的衣裳,看着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战国世界,吓得瑟瑟发抖。

他还记得第一次见到樊姬时,她还是个梳着双丫髻的少女,递给他一块热乎乎的麦饼,眼里满是担忧。如今,她已是楚国的王后,是他携手并肩的伴侣,是七个孩子的母亲。

他还记得自己第一次提出“曲辕犁”的图样时,老工匠们怀疑的眼神;第一次推广“堆肥法”时,农夫们不解的目光;第一次用“流水线”锻造兵器时,将领们质疑的态度。而现在,楚国的田地里到处是曲辕犁,农夫们都知道要积肥,楚军的兵器甲胄更是天下闻名。

从一个懵懂少年,到如今的开国之君;从孑然一身,到妻贤子孝;从对这个时代一无所知,到用那些零碎的现代知识,一点点改变着楚国的命运,让这片土地上的百姓,能少些饥饿,少些战乱,少些病痛……

“在想什么?”

一个温柔的声音打断了熊旅的思绪。他抬头,只见樊姬端着一个白玉碗走了进来,碗里盛着莲子羹,热气袅袅,带着清甜的香气。她身上还穿着家常的素色襦裙,发间没有插华丽的珠钗,只别了支木簪,走近时,身上传来淡淡的奶香味——定是刚哄完最小的熊正睡着。

“在想,这十五年,过得真快。”熊旅接过莲子羹,却没有喝,只是握住了樊姬的手。她的手不像刚认识时那样细嫩,指尖带着些薄茧,那是常年为孩子们缝补衣物、打理家事留下的痕迹,却比任何美玉都让他心安。

樊姬在他身边坐下,拿起那只木头箱子,轻轻摩挲着:“方才路过正儿的寝殿,他还没睡着,拉着我的手说,等他长大了,要造一艘最大最大的船,能装下整个郢都的人,开到太阳升起的地方去,说要让那里的人也知道楚国的好。”

熊旅笑了,眼角却有些湿润:“这孩子,野心倒不小。”

“还不是随你。”樊姬嗔了他一眼,眼里却满是笑意,“你刚提出要修驰道、挖运河时,大臣们不也说你野心太大吗?可现在,驰道通了,运河挖了,楚国不也越来越强了吗?”

她拿起那卷海图,指着最东边的岛屿:“就像璇玑说的,海的那边还有土地,还有人民,我们楚国的船,就该开到那里去,不是为了征服,是为了让更多人过上好日子,就像你常说的‘天下大同’。”

熊旅看着樊姬,忽然觉得,自己带来的那些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他们有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只要给他们一点启示,一点引导,他们就能创造出奇迹。

他想起熊审处理政务时的严谨,想起芈璇玑绘制海图时的专注,想起芈瑶拉弓射箭时的果敢,想起芈清捣药时的认真,想起熊涛挥舞马槊时的勇猛,想起熊昭计算时的聪慧,想起熊正摆弄机关时的好奇……

这就是他的孩子们。这就是楚国的未来。

“是啊,”熊旅拿起莲子羹,舀了一勺送入口中,清甜的滋味在舌尖蔓延,“会的。我们的船,会开到太阳升起的地方;我们的驰道,会通到天下的每一个角落;我们的百姓,会过上好日子;这天下,终会迎来太平。”

樊姬靠在他的肩上,听着他沉稳的心跳,看着案几上那七件孩子的物件,在灯火下泛着温暖的光。殿外的夜风似乎不再寒冷,远处传来打更人的梆子声,清晰而有力,像是在为这个即将迎来一统的时代,敲响前进的鼓点。

承露殿的灯,亮了一夜。直到天边泛起鱼肚白,熊旅才站起身,推开殿门,望着东方冉冉升起的朝阳,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一统华夏的路,还很长。但他知道,他不是一个人在走。他的身后,有贤惠的妻子,有优秀的孩子,有忠诚的臣子,有勤劳的百姓,还有这个充满希望的时代。

他深吸一口气,转身走向朝堂的方向。新的一天开始了,属于楚国的故事,属于华夏的传奇,还在继续书写。

喜欢楚国一统华夏请大家收藏:(www.zjsw.org)楚国一统华夏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页目 录下一章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楚国一统华夏》,方便以后阅读楚国一统华夏第199章 承露殿深思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楚国一统华夏第199章 承露殿深思并对楚国一统华夏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