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对朋友更是真诚。好友蔡邕去世后,有个虎贲士长得像蔡邕,每次酒酣,孔融就拉他同坐,说:“虽然老友不在了,能有个人像他也好。”这份深情,与平时的毒舌判若两人。
他还特别惜才。听说年轻的祢衡有才但狂傲,别人都避之不及,孔融却上表推荐,全然不顾这可能给自己惹来麻烦。
七、 孔融的“遗产”
孔融死后,他的作品被曹丕收集整理,每每赞叹:“扬班俦也。”(可与扬雄、班固媲美)
那个四岁让梨的孩子,长大后成了不畏权贵的名士;那张怼天怼地的毒舌,背后是对理想社会的执着追求;那些看似离经叛道的言论,实则是对虚伪礼教的反抗。
他的人生,就像他十岁时怼陈韪的那句话——小时候聪明,长大了不但没有“不佳”,反而活出了自己的精彩,哪怕这精彩最终引来了杀身之祸。
孔融的故事告诉我们:历史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教科书,人性更是复杂多面。那个让梨的孩子,长大后可以成为怼曹操的“喷子”;那个看似不孝的叛逆者,实则有着自己的坚守与深情。
所以下次当你吃到梨的时候,不妨想想孔融——他让了梨,却不让步;他敬畏传统,却不盲从权威;他幽默了一生,最后连死亡都没能让他失去笑容。
这样的人,怎能不让人会心一笑,又深深思索呢?
(完)
喜欢笑谈历史名人请大家收藏:(www.zjsw.org)笑谈历史名人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