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京惊变:毒谋连环,魈影破局
十、毒士之谋:连环计中计,盛京变杀局
范府书房的烛火在黎明的微光中摇曳,映着范文程那张褪去悲戚、只剩冷冽算计的脸。朱慈兴与郑成功的身影刚消失在府后角门,他便缓缓走到书案前,指尖划过方才那幅标注着城防部署的宣纸——纸上“西门”“天坛薄弱点”等字样,在他眼中如同猎物的陷阱标记。
“朱慈兴……”他低声呢喃,指尖猛地攥紧,将宣纸边缘捏出褶皱,“竖子尔,真当老夫是那被几句‘先祖风骨’就能煽动的腐儒?”
三日前多铎闯府的屈辱仍在心头,可比起那点屈辱,范文程更清楚自己的根基——在满清朝堂浸淫二十余年,他从一介降臣爬到太傅之位,靠的从不是风骨,而是审时度势的算计。多尔衮虽默许多铎折辱他,却也从未真正削弱他的权柄;顺治年幼,宗室诸王各怀鬼胎,唯有他这位“汉臣之首”,能平衡满汉矛盾,为满清稳定江南民心。他是多尔衮手中最锋利的“汉臣刀”,只要这把刀还有用,满清就不会弃他。
可朱慈兴的出现,却成了一把悬在他头顶的剑。这个前明皇子能从鳌拜眼皮底下逃脱,还身负诡异力量,若真让他联合义士掀起叛乱,多尔衮第一个要清算的,便是“未能察觉异动”的自己。倒不如……借这个机会,将计就计。
范文程走到书架前,转动最底层一本《资治通鉴》,书架缓缓移开,露出暗格中的一方紫檀木盒。他取出盒中一卷密函,指尖在函上“摄政王亲启”的火漆印上停顿片刻,眼中闪过一丝狠厉——这才是他真正要呈给多尔衮的东西。
昨夜与朱慈兴周旋时,他看似声泪俱下,实则每一句话都在试探:朱慈兴口中的“凤阳新军”有多少兵力?城内义士联络方式如何?突袭计划的核心节点在哪?朱慈兴急于获取信任,将大部分计划和盘托出,却不知这些信息早已被范文程拆解、篡改,变成了一张致命的网。
他重新铺开一张宣纸,提笔蘸墨,笔尖在纸上疾走:
1. 西门伏杀:他会亲自拜访门生张承业,以“摄政王密令”命其假意归顺,承诺祭天当日打开西门。但暗地里,他已让多尔衮调派鳌拜麾下三百白甲兵,伪装成“义士”潜伏在西门外,待朱慈兴的人靠近城门,便关门打狗,同时城墙上预设的强弩阵会瞬间封锁整条街巷。
2. 礼器信号:香烛中混入的易燃物,并非为了制造混乱,而是精准定位的信号——天坛东侧的香烛燃尽时,会飘出淡紫色烟雾,那是通知埋伏在天坛周围的八旗兵“猎物已入瓮”的暗号;祭品中的泻药,也只针对朱慈兴可能联络的几名“伪义士”,确保他们在关键时刻腹泻不止,无法接应。
3. 突袭路线陷阱:他给朱慈兴规划的“天坛西侧突袭路线”,看似守卫薄弱,实则地下早已挖好壕沟,沟底布满尖刺,两侧墙面暗藏翻板,只要朱慈兴等人踏入,翻板落下,壕沟启动,瞬间便能将他们困在其中,上方的弓箭手再乱箭齐发。
4. 义士名单造假:他交给朱慈兴的“城内义士名单”,一半是早已被多尔衮收买的暗探,一半是与他有旧怨的汉臣——暗探会实时传递朱慈兴的动向,旧怨汉臣则会在接到联络时“惊慌失措”,故意暴露行踪,引来清军搜查,彻底打乱朱慈兴的部署。
写完最后一笔,范文程将宣纸卷好,塞进紫檀木盒,重新藏入暗格。他走到铜镜前,整理好朝服,对着镜中那个面色平静、眼神深邃的自己微微颔首——从这一刻起,他不再是那个“受辱汉臣”,而是多尔衮布下的“反间棋”,只要朱慈兴踏入盛京,便再无生路。
辰时三刻,摄政王府密室。
多尔衮身着玄色常服,手指敲击着案上的密函,狭长的眼眸中寒光闪烁。他身边站着鳌拜与刚林,两人皆是一身戎装,神色凝重。
“范文程这招‘请君入瓮’,倒是比本王想得更狠。”多尔衮的声音带着一丝玩味,却藏不住眼底的杀意,“他说朱慈兴今夜会派人联络‘名单上的义士’?”
“是。”刚林躬身回道,“按范太傅的计划,那几名暗探已备好假情报,今夜便会将‘新军三日后午时抵西门’的消息传给朱慈兴,引他按预定路线突袭。”
鳌拜瓮声瓮气地接话:“王爷,末将已派三百白甲兵潜伏西门,天坛西侧的壕沟也已挖好,只要朱慈兴敢来,保管让他有来无回!”
多尔衮却摆了摆手,指尖划过密函上“范文程”三字:“范文程此人,心思太深。他既敢用朱慈兴的命表忠心,也未必不会在暗中留一手。鳌拜,你派一队亲信,暗中监视范府,若他有任何异动,格杀勿论。”
“王爷英明!”鳌拜应声,心中却暗叹——摄政王对谁都不放心,连范文程这等心腹,都要留后手。
多尔衮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窗外飘落的雪花,语气森然:“三日后祭天,本王要让天下人看看,背叛大清的下场。朱慈兴的头颅,将是最好的祭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