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阳破阵:慈兴诀威退铁骑
季家旭及其党羽伏诛,岜沙寨的最后一丝阴霾终被驱散。晨光透过山林,洒在青石板路上,寨民们往来耕作,脸上都带着安稳的笑意。年轻人们更是每日聚在晒谷场,跟着郑成功操练拳脚、练习箭术,腰间别着的竹刀,眼神里满是对海外新天地的憧憬。朱慈兴站在竹楼窗前,望着这生机勃勃的景象,却并未有半分松懈——他深知,海外开拓之路遍布荆棘,未知的瘴疠、彪悍的土着尚在其次,最棘手的,是那些盘踞沿海的势力。
这日清晨,朱慈兴与郑成功照例前往后山演练。山间雾气未散,郑成功张弓搭箭,左手如托泰山,右手似挽长河,目光如鹰隼般锁定百步之外那枚悬挂在树枝上的野果。只听“铮”的一声脆响,弓弦震颤,箭矢如流星赶月般射出,正中野果。那野果瞬间炸裂,果肉四溅,箭矢去势不减,深深钉入后方的老松树干,箭尾兀自嗡嗡作响,带动松针簌簌落下。
“二弟这手‘穿云箭’,愈发精进了。”朱慈兴走上前,指尖轻抚过树干上的箭羽,由衷赞叹,“这般准头与力道,寻常甲胄根本抵挡不住。”
郑成功收弓而立,指尖摩挲着弓臂上的纹路,脸上却无太多得色,反而眉头微蹙:“大哥过奖了。单箭虽利,却只能伤一人、破一甲。当年在福建沿海与清军交手,关宁铁骑结阵冲锋,人马披甲,箭雨之下竟难伤其根本。他们的铁骑如墙推进,我军只能依靠地势勉强抵挡,若遇开阔之地,根本无从招架。”
他抬手遥指远处一片连绵的竹林,竹影婆娑,如同一队队排列整齐的士兵:“若能一箭射出,如惊雷炸响,将这半片竹林尽数掀翻,那对付铁骑方阵,才算有了底气。”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郑成功这番话,如同一颗火星落入干燥的柴堆,瞬间点燃了朱慈兴脑海中酝酿已久的念头。他猛地转身,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二弟所言,正合我意!《永乐大典》残卷中,记载着‘炁爆符’与‘微缩能量矩阵’,若能将其与你的箭术结合,造出能爆炸的箭矢,别说半片竹林,便是一队铁骑,也能炸得他们阵脚大乱!”
郑成功闻言,虎目骤然圆睁,呼吸都急促了几分。他快步上前,抓住朱慈兴的手臂:“大哥此言当真?若真有此等利器,我军对付清军铁骑,便如虎添翼!”他太清楚关宁铁骑的威力了——那些战马皆是北方良种,披着重甲,骑士手持长矛大刀,冲锋时如同一堵移动的铁墙,寻常弓箭与刀枪根本无法阻挡。若爆炸箭矢真能研制成功,便能在铁骑冲锋的路上炸开缺口,瓦解其攻势。
“理论可行,但其中凶险不小。”朱慈兴神色凝重下来,“能量的控制稍有差池,未等箭矢射出便可能自爆,届时不仅伤不到敌人,反而会危及自身。”
“凶险何惧!”郑成功拍了拍胸脯,豪气干云,“大哥只管负责推演设计,试验之事交给我!便是炸伤手臂,我也绝不退缩!”
兄弟二人心意相通,当即决定着手研制“爆炸箭矢”。为了不打扰寨民,也为了应对试验中的突发状况,他们将研制地点选在了远离寨子的“落石谷”。这山谷三面环山,只有一条狭窄的小径与外界相通,谷中还有一条溪流穿过,既方便取水防火,又能确保试验的隐蔽性。
阿雅婆得知此事后,虽满脸担忧,却也知道此事关系重大,当即挑选了五名心细手巧、口风严实的寨中老工匠前来协助。这些工匠常年制作猎具与兵器,对木材、金属的特性了如指掌。阿雅婆还亲自熬制了疗伤的药膏,准备了止血的草药,装了满满一竹篮,送到谷中:“朱先生,郑将军,你们可得小心些。这些药膏你们随身带着,若是受伤了,及时涂上。”
研制工作很快展开,首要解决的便是箭矢本身的改造。寻常箭杆由松木制成,质地较软,根本无法承受爆炸时的冲击力;箭镞若是传统的三棱形,也无法容纳爆炸所需的“能量核心”。郑成功凭借多年的箭术经验,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方案:箭杆选用寨后山特有的老龄紫竹,这种竹子生长周期长,质地坚韧,且富有弹性,先将其削成粗细均匀的杆体,再用桐油反复浸泡、晾晒,如此反复三次,让桐油渗入竹纤维中,既增强了箭杆的强度,又能防潮防腐。
箭镞的改造则更为复杂。郑成功与工匠们反复试验,最终摒弃了传统的形制,设计出一种略带倒钩的圆锥体箭镞。这种箭镞由精铁打造,表面经淬火处理,坚硬无比,内部则掏空成一个细小的腔体,用于放置“能量核心”;箭镞底部还装有一个小小的触发机关,由黄铜制成,一旦受到剧烈撞击,便能触发内部的能量结构。
最核心、最困难的部分,无疑是朱慈兴负责的“能量核心”。他将自己关在临时搭建的竹棚中,整日对着《永乐大典》残卷与《慈兴诀》手稿钻研。他深知,“龙渊”那种抽取天地能量的模式太过宏大,根本无法微型化,因此必须另辟蹊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