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生舱刚滑入陨石的阴影区,林昭的手指已在主控面板上划出三道指令,动作干脆利落,没有丝毫迟疑。她没有回头去看后座的“守序”——那台机器人蓝光稳定地闪烁着,正默默接收着前方扭曲空间传来的微弱信号,像一盏沉默的灯,守在她身后。
金属反光再次浮现,这一次,比上一次多停留了0.7秒。足够了。她瞳孔微缩,指尖轻点坐标,迅速锁定目标位置。
逃生舱被她精准推入三块巨大陨石构成的三角区域——引力遮蔽区,天然的藏身之所。她果断关闭所有主动信号发射装置,能源仅剩19%,维生系统自动切换至节能模式,舱内温度悄然下降,冷意顺着衣领爬上来。
林昭缓缓摘下手套,裸露的指尖轻轻抚过操纵杆边缘那一道细小的凹痕——那是穿越乱流时,她的指甲崩裂撞出的印记。她凝视了一瞬,随即收回手,动作极轻,仿佛怕惊扰了什么。接着,她接入“孤影”系统。
眼前瞬间浮现出半透明的数据界面,环境解析模块低频启动。空间的扭曲频率被一帧帧拆解,引力场的波动如涟漪般在她脑海中铺展。三分钟后,“孤影”标记出一个异常点:某处频率出现了0.003赫兹的细微抖动,像是某种人工屏蔽场运转时残留的共振痕迹。
位置确认——就在小行星带最内侧那块椭圆陨石的背阳面,距表面约四百米深处。
“目标确认。”她低声呢喃,声音轻得如同呼吸,连舱内的拾音器都未能捕捉。
“守序”很快回传一组热力学模型:“外壳为多层复合合金,覆盖光学迷彩涂层,局部设有散热通道,推测用于通风或能源输送。”
林昭点头,指尖轻敲面板,打开了“孤影”底层的一个加密数据包——那是沈烬在联邦边境外站留下的研究资料。三年前的防火墙结构缓缓浮现,与当前探测到的防御协议几乎完全一致。
她闭眼,从记忆深处调出一段已注销工程师的身份密钥模板,迅速重组伪装数据包,并设定脉冲注入时间。炮台每11秒巡逻一次,信号同步存在0.4秒延迟。她在第8秒启动低延迟注入程序,虚假权限悄然混入边缘哨塔控制系统。监控画面开始循环播放三分钟前的影像,盲区生成完成。
逃生舱缓缓驶离遮蔽区,贴向那处秘密据点的外壳。林昭操控义肢,展开内置的高频切割头,对准一处散热格栅边缘的检修接缝。高温熔化合金板,液态金属在真空中迅速凝固,化作一颗颗银珠坠落。她将切割范围精确控制在30厘米内,避免触发结构警报。
对接成功。舱体与管道之间形成密封连接,气压差补偿程序无声运行。林昭卸下肩上的武器模块,快速检查弹药余量,随后切断与“守序”的远程链接。机器人安静地留在舱内,进入低功耗待机状态。
她钻进通风管道,身体压得极低,一步步向前挪动。内壁是防磁合金,涂有吸波层,脚步声被彻底吞噬。七十米后,前方出现T型岔口,右侧格栅后透出一丝冷光。
她停下,从战术腰带上取下一枚微型传感贴片,轻轻贴在格栅缝隙上。
五秒后,“孤影”分析完成:右侧风速稳定;左侧每隔十二分钟会有一次短暂增压——有人走动引起的气压波动。
她毫不犹豫选择了左边。
爬至第三个弯道时,掌心突然触到一层无形薄膜。压力感应网!非电子触发,靠物理形变激活。她瞬间僵住,呼吸放缓至近乎停止,心跳压到极限,连神经电流都调至最低频。
三秒……五秒……十秒过去,系统未响警报。感应网虽记录到波动,但未达上报阈值。
可就在这时——
冰冷的电子音穿透金属壁:“检测到未授权侵入,启动一级巡查。”
林昭眼神一凛,没有半分犹豫。她迅速拆下两节电池,反向接入义肢的电磁干扰模块,制造出一次短暂的磁场紊乱,成功掩盖自身的神经信号特征。随即继续前行十五米,在转角处停下。
透过格栅,两名巡逻队员走过。黑色作战服上暗银纹路若隐若现,肩章印着扭曲的双螺旋图案,手中握着MK-IV改型步枪,配有近距声波镇压器。他们使用独立加密频道,但“孤影”仍截获一段短波碎片,关键词清晰浮现:“LX-7区域异常”。
她记下他们的节奏:每九分钟一趟,两人一组,路线固定。下一次经过此地,还有六分二十三秒。
林昭从颈侧取出一枚微型芯片,插入手套内侧隐蔽接口。手套表面一道清晰刻痕映入眼帘——“LX”。她指尖轻轻摩挲了一下,闭上眼,将妹妹那只纳米手环最后一次发出的求救信号频率输入“孤影”。系统立即逆向追踪据点内部数据流,搜寻匹配节点。
三分钟后,定位完成。
那只手环曾在三年前、零七小时十四分,于此地发出过一次极其微弱的求救信号。信号源位于地下三层,靠近主能源通道交汇点。而此刻,那个位置,正是“LX-7”。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