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皇帝都下定决心要革新儒学,为大汉重建太学,把选拔官员的制度和权力再变上一变,热血未凉的汉室宗亲刘备,搭把手又如何?
当然,在两份诏书和一份文章之外,作为宗亲的刘备,还特别收到了皇帝的关照,拥有一封皇帝御笔写的信。
薄薄的信纸里,有皇帝的问好,对他新上任以来工作的关心与夸赞,还有让他对朝廷中大事的配合。
刘备并未瞒着关羽、张飞,在配合皇帝在地方办事之前,先把他们两个找来,私下里透露了这事。
关张二人是他结识招揽的人才,虽名为部将,但三人恩若兄弟,其中关羽最年长。
“云长、益德,这两份诏书你们都看看。”
张飞出身涿郡豪强,也上过学,但对经学并不精通,不如熟读《春秋左传》的官员。
他们也没想到,跟着刘备没多久,刘备就突然之间搭上刘虞的路子,来洛阳面圣,然后被皇帝看见了才德,从小小县官都没有的人,一跃而成一州长官,还是豫州这样的富庶要地。
在涿郡等着刘备回来的两人收到传信都惊呆了,赶紧收拾东西,连着自己家人和刘备家人,直接赶来洛阳。
来了之后才发现,有靠山了,大汉到处都是说话好听的人了。
那些曾经求见无门的基层官员,现在都不敢对他们颐指气使,想干点正经事也没人拦着了,不至于真想报效大汉还要被人问罪。
目前虽然大家官职都不高,但是也算是正经汉官了,每天除了文书工作,还要负责练兵,盯着距离最近的军阀、流寇和 地方官们。
正经工作干了没几天,现在就看到新朝堂的大动作,大家都内心挺震动的,不过没什么人反对,三个都不是出自经学世家的人,对大汉教育和选官体系也早有不满。
比起阻拦改革,他们更想知道,诏书上说,改革之后的太学,有才者皆可来之,这个范围,真的是全大汉都适用吗?
在东郡做太守的曹操,慢了些日子后,也收到了朝廷的消息。
他把两份诏书都看明白, 把家族兄弟和夏侯兄弟找来,感叹:“陛下年幼,却心胸广阔。”
这两份诏书彰显了皇帝要革新大汉的决心。
出身在经学世家面前不够看,但也被刘宏任命过西园校尉的曹操,无论是从私心还是从理想,都认为大汉需要这场革新。
“按照朝堂的命令,把这两份诏书都张贴到东郡所有城墙,告诉东郡的读书人,陛下要重立太学。不论身份,只论才学。”
向心腹们表达了自己要贯彻执行政策的决心后,曹操把自己的孩子都找来。
几个小的他没在意,但是把诏书和杨修写的那篇文章都拿给长子曹昂。
“你看看,这杨修我在长安时,曾在未央宫见过一面。他比你还小些,文采已经自成一派了。”
杨修的文章,读起来顺畅无比,语言简练,却字字珠玑。
尤其是弘农杨氏家学功底在,他开扒掺入天人感应、注经、谶纬这些东西,连曹操看了都感觉自己涨了见识,紧接着灵感爆棚,也想写点的东西。
“新太学明年九月才办,子修(曹昂),你这些时日在家好好读书,明年也去长安。”
安排完长子,曹操大方地拿出一张纸来。
作为东郡太守,他曹操也要关注郡内教育事业,为大汉教育改革和人才培育做出贡献,就先从写一份《劝东郡学子书》开始吧!
下笔的时候,曹操还想起了老熟人袁绍,心想等再过些日子,袁绍收到了消息,怕是会暴跳如雷。
一个月后,收到消息的袁绍确实如曹操所想,怒不可遏。
“陛下年幼,杨彪此人包藏祸心,竟蛊惑陛下‘背离圣道’!”
作为常年给袁家干活,还经常被袁术瞧不起的袁家子弟,袁绍虽然因为董卓的事,悟到了手里有兵马的重要性,但他也深知袁家的立足根本,是遍布大汉的门生故吏。
门生故吏哪里来的,不是他们袁家高官提拔的,就是受过他们袁家经学教育的。
现在皇帝又要改儒学,又要建新太学,动的都是跟他们袁家都息息相关的东西,袁绍开心的了才有鬼呢。
他第一反应就是要联系家族旧相识,但是一盘算,在家里现在除了他袁绍和袁术,其他袁家高官都被董卓杀了,洛阳姓袁的死的一干二净,剩下的都在自己和袁术身边。
杨彪的名声有口皆碑,加上现在弘农杨氏都没了,更让他天下闻名,同时蔡邕和卢植也都被天子安排进太学里,这两个应该也被天子拉拢了。
算下来,他能拉拢的长安高官,恐怕只有黄琬、荀爽、孔融这些人,剩下的都是地方士族。
这么一算,得意半年多的袁绍忽然就开始察觉到没了袁隗之后,袁家的危机。
地方大员固然手里有兵马,但是袁家遍布朝堂的门生故吏也不能丢。
联络,必须联络,决不能让皇帝要做的事做成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