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正不正

作品:每次睁眼都是末代皇帝|作者:酒神葡萄绿|分类:古言|更新:2025-11-07 08:55:01|字数:8120字

既然皇帝都下定决心要革新儒学,为大汉重建太学,把选拔官员的制度和权力再变上一变,热血未凉的汉室宗亲刘备,搭把手又如何?

当然,在两份诏书和一份文章之外,作为宗亲的刘备,还特别收到了皇帝的关照,拥有一封皇帝御笔写的信。

薄薄的信纸里,有皇帝的问好,对他新上任以来工作的关心与夸赞,还有让他对朝廷中大事的配合。

刘备并未瞒着关羽、张飞,在配合皇帝在地方办事之前,先把他们两个找来,私下里透露了这事。

关张二人是他结识招揽的人才,虽名为部将,但三人恩若兄弟,其中关羽最年长。

“云长、益德,这两份诏书你们都看看。”

张飞出身涿郡豪强,也上过学,但对经学并不精通,不如熟读《春秋左传》的官员。

他们也没想到,跟着刘备没多久,刘备就突然之间搭上刘虞的路子,来洛阳面圣,然后被皇帝看见了才德,从小小县官都没有的人,一跃而成一州长官,还是豫州这样的富庶要地。

在涿郡等着刘备回来的两人收到传信都惊呆了,赶紧收拾东西,连着自己家人和刘备家人,直接赶来洛阳。

来了之后才发现,有靠山了,大汉到处都是说话好听的人了。

那些曾经求见无门的基层官员,现在都不敢对他们颐指气使,想干点正经事也没人拦着了,不至于真想报效大汉还要被人问罪。

目前虽然大家官职都不高,但是也算是正经汉官了,每天除了文书工作,还要负责练兵,盯着距离最近的军阀、流寇和 地方官们。

正经工作干了没几天,现在就看到新朝堂的大动作,大家都内心挺震动的,不过没什么人反对,三个都不是出自经学世家的人,对大汉教育和选官体系也早有不满。

比起阻拦改革,他们更想知道,诏书上说,改革之后的太学,有才者皆可来之,这个范围,真的是全大汉都适用吗?

在东郡做太守的曹操,慢了些日子后,也收到了朝廷的消息。

他把两份诏书都看明白, 把家族兄弟和夏侯兄弟找来,感叹:“陛下年幼,却心胸广阔。”

这两份诏书彰显了皇帝要革新大汉的决心。

出身在经学世家面前不够看,但也被刘宏任命过西园校尉的曹操,无论是从私心还是从理想,都认为大汉需要这场革新。

“按照朝堂的命令,把这两份诏书都张贴到东郡所有城墙,告诉东郡的读书人,陛下要重立太学。不论身份,只论才学。”

向心腹们表达了自己要贯彻执行政策的决心后,曹操把自己的孩子都找来。

几个小的他没在意,但是把诏书和杨修写的那篇文章都拿给长子曹昂。

“你看看,这杨修我在长安时,曾在未央宫见过一面。他比你还小些,文采已经自成一派了。”

杨修的文章,读起来顺畅无比,语言简练,却字字珠玑。

尤其是弘农杨氏家学功底在,他开扒掺入天人感应、注经、谶纬这些东西,连曹操看了都感觉自己涨了见识,紧接着灵感爆棚,也想写点的东西。

“新太学明年九月才办,子修(曹昂),你这些时日在家好好读书,明年也去长安。”

安排完长子,曹操大方地拿出一张纸来。

作为东郡太守,他曹操也要关注郡内教育事业,为大汉教育改革和人才培育做出贡献,就先从写一份《劝东郡学子书》开始吧!

下笔的时候,曹操还想起了老熟人袁绍,心想等再过些日子,袁绍收到了消息,怕是会暴跳如雷。

一个月后,收到消息的袁绍确实如曹操所想,怒不可遏。

“陛下年幼,杨彪此人包藏祸心,竟蛊惑陛下‘背离圣道’!”

作为常年给袁家干活,还经常被袁术瞧不起的袁家子弟,袁绍虽然因为董卓的事,悟到了手里有兵马的重要性,但他也深知袁家的立足根本,是遍布大汉的门生故吏。

门生故吏哪里来的,不是他们袁家高官提拔的,就是受过他们袁家经学教育的。

现在皇帝又要改儒学,又要建新太学,动的都是跟他们袁家都息息相关的东西,袁绍开心的了才有鬼呢。

他第一反应就是要联系家族旧相识,但是一盘算,在家里现在除了他袁绍和袁术,其他袁家高官都被董卓杀了,洛阳姓袁的死的一干二净,剩下的都在自己和袁术身边。

杨彪的名声有口皆碑,加上现在弘农杨氏都没了,更让他天下闻名,同时蔡邕和卢植也都被天子安排进太学里,这两个应该也被天子拉拢了。

算下来,他能拉拢的长安高官,恐怕只有黄琬、荀爽、孔融这些人,剩下的都是地方士族。

这么一算,得意半年多的袁绍忽然就开始察觉到没了袁隗之后,袁家的危机。

地方大员固然手里有兵马,但是袁家遍布朝堂的门生故吏也不能丢。

联络,必须联络,决不能让皇帝要做的事做成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每次睁眼都是末代皇帝》,方便以后阅读每次睁眼都是末代皇帝第17章 正不正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每次睁眼都是末代皇帝第17章 正不正并对每次睁眼都是末代皇帝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