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幼的秦王刘皓,来这里时也不过五岁,身边也有灵帝拨给他的一千护卫。
作为本地大族和长安京兆尹,韦端一开始也是想着把人好好养着的,毕竟刘宏都把京兆尹这个位置破例给他了,就帮他养养孩子怎么了。
秦王过来就一件事,找他买地。
名义上,整个长安城和周边郡县,那都是秦王的,但是汉朝土地私有,关中的地早都被瓜分完了。
不过秦王也不能不养,韦端就牵头,自己出一点,让各家也都再给秦王一人出一点,秦王要的也不多,是能养活他手下两千士兵的地,况且人家小小年纪还知道要出钱呢,大家都看着卖一点吧。
趁着春寒才过,拿到新地的秦王直接带着士兵一头扎进了田里,不问长安事。
那年正是全国都闹黄巾的时候,秦王的守卫牢牢护着他和庄园,韦端去看过几次,每次上门拜访,也都被郎中刘信告知秦王不在府上,直到韦端自己某天撩开马车帘子看了一眼,见到了树荫下盘腿而坐,周边围着一群农人与士兵的刘皓。
韦端放下来帘子,没有出声。
收割季节,秦王邀请韦庄和其他还算有名的人去他那田庄做客。
说是做客,但秦王的仆人却引着他们的马车去到秦王的田地旁边。
头发用一顶小冠束起的秦王向他们礼貌问好,说是他这辈子第一次耕作,来请大家欣赏一下他的耕作成果。
本来想着幼童不成体统的客人们一抬头,看见秦王的田地,各个都瞪大眼睛。
黄巾的活动似乎让天下也受了影响,那年秋天,韦端自己家田地里头的庄稼都没多少精神的,偏偏秦王的田地,里头稻子长得极好,各个穗大又饱满。
不止是他看惊了,受邀而来,手里都有长安不少地的人,无不震惊。
得到允许后,他们小心走在田间,还看见每一大块田地,都有不同的木牌插着,上面都写着不同稻子、麦子、大豆的别称。
这里的士兵和他们提供给秦王的佃户,也都脸色红润,气色良好,和这个时候其他地方的平民截然不同。
年幼的秦王一声令下,土地里的士兵和佃户就开始收割。
看了这里的田地之后,即使秦王没有出声招呼他们,韦端等人也不想走了。
他们很想知道,秦王的粮食能收到多少,也想知道,同样的田地,怎么秦王就能种的如此好。
这时候,小米亩产约50-100斤,北方旱地麦子产量更低,亩产约40-80斤,在南方水田,稻子亩产约80-150斤,大豆是亩产30-60斤。
而秦王的庄园里,收割称量后,北地的稻子在干巴的土壤里,可以种到一亩150斤,小米一亩140斤,稻子一亩180斤,大豆一亩100斤。
现场收割,现场称量,得出来的结果,震惊了长安士族。
秦王表示,这些都是他和下面人进行花费一整年的时间培育种出来的,他需要一些地,以便他明年来继续扩大他的试验地来研究。
看着秦王田里那些穗大到压弯腰的稻子,经历过几十年天灾频发的大汉,在场这些人无不心动。
秦王愿意出售一些种子给长安的大家,只是他需要地,要的还是他目前所在地周围的大片土地。
这些地原本的人家可能只有两三户,其他县城的人家他们可以和这些地周围的主人置换土地。
当大家快速在现场拉扯完,进行好他们的土地交易后,韦端就作为见证人,确认面积翻了三倍以后秦王农庄的范围。
秦王还有别的的要求,他就第一次试种,也不是什么神农天才,可能就是有新手保护期罢了,所以不希望这消息外流。
平心而论,他的土地里种出来的粮食,虽然是比肥地出产的都还要多一些,但也没翻倍,这个条件,长安人能接受。
再说了,放出消息秦王是农神,对他们也没什么好处,他们自己也想在这年年灾害不断的时候多屯点粮食,并不想让外人知道。
因此,长安的家族都默契对此事表示闭嘴。
第二年中平二年开始,秦王继续自己宅在他的庄园里,而长安及诸县有家底的家族,则都是开始种起了从秦王之处获得的种子。
那年收获的时候,秦王还开了一个调研小组,邀请不同的人过来问问,他们的田地收成如何。
大家一开始都没想仔细说的,但是秦王先是精准报出他自己田地的收成,比他去年还要好些。
自己买来的种子收成不算低,但没有秦王去年好,更是没有秦王今年收成好的大家坐不住了,都纷纷报出自己的收成数据,询问秦王为何会有如此差异。
虽然秦王给的种子,已经比他们自家从前的庄稼要好得多了,一亩高出一、二十斤,那也是够让人兴奋的,但是和秦王的田地比起来,怎么就差距这么大呢。
秦王说可能是方法的问题,他这里是精耕细作,配合花式沤肥,并且不同田地换作物来种的,有不同的耕种方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