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lent”的过去如同投入静湖的石子,虽未立即掀起狂澜,却在“哲牛”团队每个人的心底持续荡漾着复杂的涟漪。知晓了对手(或者说,那个独特的对话者)可能的身份与传奇经历后,一种混合着高度警惕、技术敬畏与难以抑制的好奇心的情绪,在办公区内无声地发酵。防御系统依旧维持着最高级别的戒备,但所有人的潜意识里,似乎都在等待着什么,仿佛在暴风雨过后,等待着云层后那缕不确定的微光。
等待并未持续太久。
在一个天色微熹、城市尚未完全苏醒的清晨,那个曾被用作通信节点的废弃“蜜罐”服务器,再次接收到一个极其精简的数据包。这一次,它没有携带任何技术文档或漏洞报告,其核心只是一段纯文本信息,用词依旧克制,却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近乎直白的探寻:
“王哲先生:‘清源’之水,能否涤净过往之尘?‘心火’之焰,可否熔铸旧日之铁?”
信息下方,没有落款,只有一个简单的、由代码构成的、象征着“静默”的符号。
这段信息被立刻呈送到刚刚抵达办公室的王哲面前。李壮、苏小蕊和张涛也迅速围拢过来。
“‘过往之尘’……‘旧日之铁’……”李壮皱着眉头,咂摸着这几个词,“他这是在……暗示他想金盆洗手?想加入我们?” 他的语气里充满了难以置信的荒谬感,一个不久前还在试图窥探他们核心机密的顶尖黑客,转眼间竟流露出归附之意?这比他遇到过的最复杂的代码逻辑还要令人费解。
苏小蕊的反应则更为审慎,她敏锐地捕捉到了其中的关键:“他问的是‘能否’、‘可否’。这不仅仅是在询问可能性,更像是在……试探我们的包容度,以及我们理念的坚定程度。他在怀疑我们是否真的能接纳他那样背景复杂、过往充满灰色阴影的人。” 她的目光中带着技术者的理性分析,也有一丝对未知变量引入的忧虑。
张涛抚须沉吟,眼中闪烁着洞察世情的光芒:“《论语》有言:‘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此君虽行踪诡秘,过往难测,然其技术之才,理念之共鸣,已现端倪。然,《左传》亦云:‘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接纳与否,需观其心志之真伪,察其过往之因果,不可不慎也。”
王哲凝视着屏幕上那短短的两行字和那个静默的符号,心中波澜起伏。他清楚地知道,这绝非一次简单的招聘。接纳“Silent”,无异于在团队中引入一头曾独行于荒野、爪牙锋利的孤狼。他能带来无与伦比的技术视野和防御能力,但也可能带来不可控的风险、既往经历的牵连,以及团队内部文化的剧烈冲击。
“这是一个赌注。”王哲缓缓开口,声音在寂静的办公室里显得格外清晰,“赌的是人性向善的可能,赌的是共同理念的凝聚力,赌的是我们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和胸怀,去引导和融合这样一位……极其特殊的同伴。”
他看向李壮:“李壮,我知道你的顾虑。他的到来,可能会挑战你在技术上的权威,也可能带来你不习惯的、阴影处的行事风格。”
李壮梗着脖子,哼了一声:“挑战?老子怕过谁!只要他是真心搞技术,不玩阴的,我李壮认他这个能耐!但他要是敢有异心……”他攥了攥拳头,没有说下去,但意思不言而喻。
王哲又看向苏小蕊:“小蕊,你担心的是稳定性和可控性。”
苏小蕊轻轻点头:“是的。他的技术栈和行为模式与我们差异巨大,整合过程必然伴随风险。而且,他的忠诚度……需要时间和严格的制度来验证。”
“所以,”王哲的目光扫过众人,最终定格在那段信息上,“我们的回答,必须既展现包容的诚意,也明确我们的底线和原则。”
他亲自坐到控制台前,沉思片刻,开始编写回复。他没有做出任何承诺,也没有提出具体条件,而是写下了一段同样简洁,却蕴含着力量与边界的文字:
“清水不择尘而纳,然沉淀自清;烈火不拒铁而熔,然百炼成钢。‘哲牛’之门,向所有愿持‘清源’之心、共燃‘心火’之志者敞开。然入门需遵矩,同行必守道。君若有意,可踏月而来,吾等当备清茶以待,共论前路。”
回复中,他引用了“踏月而来”的意象,既表达了邀请的诚意,也暗示了对方需要展现坦诚(月光下的清晰身影)。“备清茶以待”是礼节,也是观察;“共论前路”则明确了并非简单的雇佣,而是基于共同理念的探索。
信息发出后,办公室陷入了更加紧张的寂静。这一次,对方回应得出奇地快。
几乎是在王哲的信息抵达的瞬间,回复便传了回来,内容更加简短,只有一个字:
“善。”
紧随其后的,是一个精确到毫秒的坐标和时间——位于城市边缘、一个几乎被废弃的、由冷战时期防空洞改造而成的独立数据中心的接入端口。时间,就在当天午夜。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