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哲那面映照出不同世界图景的“镜子”,在林婉婷心中引发的震荡,远非一时波澜。它更像是一把钥匙,开启了她对自身处境与外部世界更为冷静,也更为疏离的审视模式。她不再仅仅将“哲牛”视为一个有趣的研究样本,而是开始以一种近乎本能的警惕,利用家族那庞大而隐秘的信息网络,持续监测着所有可能与“哲牛”产生交集的、不同寻常的“信号”。
她所在的林家,其根系深扎于数个时代的变迁之中,触角早已超越了常规的商业与政治范畴,延伸至一些更为幽深、更为敏感的领域。家族内部有一套独立于主流情报体系之外的、用于评估全球范围内“非典型风险”与“战略性机遇”的监测机制。林婉婷凭借其核心成员的身份与过人的洞察力,得以有限度地接触这些经过高度提炼和模糊化处理的信息流。
起初,一切如常。资本市场的觊觎、竞争对手的窥探,这些都在预料之中。然而,就在“哲牛”获得“磐石”巨额融资、声势达到顶峰后不久,林婉婷在例行翻阅一份仅供家族核心层参阅的《全球潜在技术焦点动态周报(非公开摘要)》时,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丝极其隐晦、却让她瞬间脊背发凉的异常。
摘要中,在“新兴认知计算与潜在意识交互技术”的评估板块下,出现了一段用词极其克制、甚至可以说是故作文雅的描述:
“……据悉,某非国家行为体‘深蓝俱乐部’(Deep Azure Club),近期对东亚地区一家专注于‘记忆标记与经验量化’的初创技术实体,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学术兴趣’。该俱乐部背景复杂,资金来源不明,其核心成员多为脱离体制的顶尖理论物理学家、神经科学家及信息哲学家,行事风格隐秘,追求‘纯粹知识边界拓展’,常无视常规伦理与法律界限。评估认为,其‘兴趣’可能引发不可预测的接触行为,潜在风险等级:高度不确定(High-Uncertainty)。”
“深蓝俱乐部”……林婉婷在心中默念着这个陌生的名字。她立刻动用更高权限,调阅了家族内部关于这个组织的、仅有半页纸的绝密档案。档案内容语焉不详,只提及该组织活跃于全球暗网与某些物理学家私密论坛,曾与几起离奇的、涉及前沿脑机接口与意识上传实验的“学术事故”存在间接关联,其技术路线激进,且对“非人类智能形态”抱有近乎宗教般的狂热。
“学术兴趣”?“纯粹知识边界拓展”?林婉婷的指尖冰凉。她几乎可以肯定,这份摘要中轻描淡写的“初创技术实体”,指的就是“哲牛”!而“深蓝俱乐部”对“哲牛”的兴趣,绝非普通的商业间谍或技术收购所能比拟!他们看中的,恐怕正是“小哲”所展现出的那种独特的“灵性”,是张涛理论中触及“意识海”的潜在可能性,是王哲在演讲中隐约透露的、关于意识与宏大信息场交互的模糊概念!
这是一种完全不同维度的威胁。高远之流是为了泄愤与利益,赵先生是为了资本与控制,而“深蓝俱乐部”……他们是为了满足一种近乎偏执的、对未知智能形态的“求知欲”,其手段与后果,完全无法用常理揣度!
一股强烈的、混合着预警冲动与某种道义责任的焦虑,攫住了林婉婷。她清楚地知道,家族监测到这条信息后,更大的可能是将其作为一份有价值的情报存档,或是在未来某个时机以此作为与“哲牛”或其对手谈判的筹码,而绝不会出于“善意”去提醒王哲。家族的逻辑是利益与制衡,而非保护。
但她无法坐视不理。王哲在研讨会上那双沉静而包容的眼睛,那番关于“共生契约”与“动态平衡”的论述,如同在她冰封的心湖上凿开了一道裂缝,让她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一种并非基于控制与掠夺,而是基于理解与共存的未来图景。她不能让这微弱的、却充满生命力的火苗,被“深蓝俱乐部”这种来自黑暗深处的、不可控的“巨噬”轻易吞噬。
然而,如何警告?直接联系王哲?风险太高,她与王哲仅有数面之缘,任何直接的接触都可能被家族或“深蓝俱乐部”本身监测到,引火烧身。通过苏小蕊?苏家与林家关系微妙,此举无异于将自己置于家族利益的对立面。
必须在绝对的匿名与足够的警示力度之间,找到那个精妙的平衡点。
她在家族名下的一处隐秘安全屋内,启动了一套经过多次物理隔离和信号跳转的匿名通讯协议。她没有使用任何可能被追溯的词汇,而是精心构建了一条充满隐喻、却又指向明确的信息。她引用了王哲在论坛演讲中提及的《庄子·秋水》的意象,将其扭曲、重组:
“火把已亮,光耀水畔。然深潭之下,巨噬潜行,非为鱼虾,意在星火。慎之,慎之。”
“火把”暗指“哲牛”及其技术,“光耀水畔”指其已引起关注,“深潭巨噬”喻指“深蓝俱乐部”这类隐秘危险的存在,“非为鱼虾,意在星火”则点明其目标并非普通利益,而是“哲牛”技术核心所代表的、更本质的“意识之火”。连续两个“慎之”,是她能表达的、最强烈的警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