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项目的一千五百元现金收入,像一剂强效的兴奋剂,让307宿舍的氛围持续高涨了几天。李壮念叨着要改善伙食,张涛则埋头规划着如何用这笔“巨款”升级他的开发环境。然而,这种由成功带来的和谐并未持续太久。潜在的裂痕,随着张涛对“信息雷达”系统进行一次雄心勃勃的升级尝试,悄然浮现,并迅速演变成团队成立以来最激烈的一次内部碰撞。
在2012年的校园技术圈,Git等现代版本控制工具远未像后来那样普及。学生们协作开发,常见的方式是通过U盘互相拷贝代码,或者使用简陋的SVN服务器,管理混乱,冲突频发。对于张涛这样习惯单打独斗、追求代码完美性的技术宅而言,“协作”往往意味着妥协和效率低下。他习惯于对整个代码库拥有绝对控制权,任何对其“艺术品”的修改建议,都可能被视作一种冒犯。这种技术理想主义与团队协作的现实需求,构成了冲突的深层背景。
成功完成陈浩的项目后,张涛的自信心和野心空前膨胀。他不再满足于“信息雷达”仅仅是一个能跑通的脚本集合。在他的构想中,这套系统应该具备更优雅的模块化架构、更强大的可扩展性、更智能的信息过滤算法。他渴望将它打磨成一件真正的技术精品,一件足以让他傲视同龄程序员的作品。这种对技术完美的追求,本是其优秀之处,但也使得他变得异常固执,听不进任何在他看来“外行”的、可能破坏代码“纯洁性”的意见。他连续熬夜,开始对系统进行大规模重构,沉浸在代码的世界里,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冲突的导火索源于一个具体的功能需求。王哲在试用初步重构后的系统时发现,由于张涛引入了更复杂的解析规则和异常处理机制,系统抓取特定网站数据的速度明显变慢,有时甚至因为单次任务耗时过长而触发超时。
“涛哥,”王哲尽量让语气显得平和,“新架构很棒,更规范了。但我发现抓取‘东方财富网’快讯的速度比之前慢了一倍还多。对于我们做短线判断来说,速度就是生命。能不能先优化一下这部分的速度?或者保留一个快速但可能不那么稳定的旧版本作为备选?”
张涛正为一段复杂的正则表达式调试得焦头烂额,头也不抬地反驳:“慢是暂时的!新的架构是为了长远稳定和功能扩展!现在优化是舍本逐末。那个旧版本漏洞百出,早就该淘汰了。”
“但眼下模拟盘决赛阶段马上就要开始,高远那边肯定虎视眈眈,我们需要的是即时信息!”王哲强调需求的紧迫性。
“不能因为短期需求就牺牲代码质量!”张涛的语气带着技术人员的倔强,“等我重构完核心模块,性能自然会上来。你现在要的就是耐心。”
李壮在一旁试图打圆场:“哎呀,都别急嘛。老王说的有道理,快准狠才能赚钱。涛哥技术牛,慢慢弄好了肯定更厉害……”
他的话被张涛生硬地打断:“你不懂!代码不是搭积木,想快就快,想慢就慢!现在拆东墙补西墙,以后整个系统都会变成一坨甩不掉的屎山!”他用了一个程序员圈内形容糟糕代码的粗俗比喻,显示出他内心的烦躁和对“低质量解决方案”的极度不屑。
王哲也提高了声调,但努力保持逻辑清晰:“我尊重你对技术的追求。但任何产品,包括我们这个内部工具,最终都要服务于业务目标!现在的业务目标是抢时间、抓机会!用户不会关心你的代码有多优雅,只关心能不能在第一时间拿到关键信息!我们需要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找到平衡点!”
“平衡?就是向粗糙和短视妥协?”张涛猛地抬起头,眼镜片后的目光因为熬夜和激动而布满血丝,“如果只是为了快,当初何必让我做?直接用最原始的脚本不就完了!”
激烈的争吵后,宿舍陷入令人窒息的沉默。张涛继续面朝屏幕,背影僵硬。李壮看看这个,看看那个,不敢再多嘴。王哲走到水房,用冷水冲了把脸,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他意识到,这不仅仅是关于代码速度的争论,更深层次上,是两种思维模式的冲突:张涛代表的是“技术驱动”的完美主义,追求系统的长远最优解;而他自己代表的是“业务驱动”的现实主义,追求当前情境下的效用最大化。两者都有其合理性,但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妥协机制。
在争吵最激烈时,王哲再次尝试动用超感。他将意念聚焦于张涛那激动而抗拒的背影,试图穿透表面的愤怒,感知其真实的情结内核。他感受到的,并非单纯的固执,而是一种深切的“焦虑”和“脆弱”——焦虑于自己的技术权威受到挑战,脆弱于害怕自己倾注心血的作品被否定、被功利化地使用。这种感知让王哲意识到,强硬施压只会适得其反,需要找到一种既能维护张涛技术自尊、又能满足业务需求的方式。
当晚,宿舍气氛降到了冰点。以往一起吃饭、一起讨论的热闹场景不见了,只剩下键盘声和沉默。李壮罕见地早早爬上了床,用被子蒙住头。王哲没有再去争论,而是打开文档,仔细地将自己的需求、担忧以及可能的妥协方案(比如能否采用双轨制运行?能否先针对关键网站做针对性优化?)条理清晰地写了下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