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雷达”系统上线运行不到一周,其价值便以一种出乎意料的方式得到了验证。然而,这次验证的对象并非股市,而是一个更为贴近现实的挑战。一个周五的傍晚,王哲接到了一个陌生号码的来电,对方声音干练,自称是经金融协会赵峰介绍,名叫陈浩,是本校管理学院大四的学生,正在创业,有一个“小项目”希望寻求“307工作室”的技术协助。
2012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虽未全面兴起,但高校内已悄然孕育着创业的种子。管理学院、计算机学院的学生是其中的主力军。项目多集中于网站建设、校园电商、社交应用或本地服务O2O的雏形,融资渠道狭窄,主要依靠奖学金、家教积攒的微薄资金或极少数早期天使投资人的青睐。创业团队往往技术力量薄弱,急需外包支援,但又支付不起高昂的市场价格,于是,寻找校内技术牛人成为性价比最高的选择。陈浩的电话,正是这股潜流涌动的体现。
在校门口那家人声鼎沸、油烟味浓重的“学子居”小餐馆里,王哲三人见到了陈浩。他比他们想象中要更显沧桑,眼窝深陷,嘴角却习惯性地上扬,试图维持着一种与年龄不符的沉稳和自信。他穿着一件洗得有些发白的蓝色衬衫,袖口挽起,露出的手腕上戴着一只黑色的、带有计步功能的基础款运动手环,而非高远那样的名表。他的笔记本电脑包角有轻微的磨损痕迹。整个人散发出的是一种典型的、资源有限却充满激情的草根创业者气息。
“学长好,”王哲礼貌地打招呼,同时仔细观察着对方,“我是王哲,这是李壮,张涛。”
陈浩热情地握手,眼神快速扫过三人,在王哲沉静的脸上和张涛那标志性的技术宅表情上略微停留。“别客气,叫名字就行。赵峰可把你们夸上天了,说你们搞那个什么信息雷达,技术很厉害。”他开门见山,语气带着一种时间紧迫感。
点完几个家常菜,陈浩直接从包里拿出笔记本电脑,打开一份简单的PPT:“长话短说,我们团队在做一个本地生活服务的网站,主打校园周边商家的优惠信息和预订服务。现在遇到个头疼的问题,我们需要监控本市另外两家刚起步的竞争对手网站的商家信息更新情况,比如新上架什么套餐、价格变动、用户评论等等。人工盯着太费时费力,而且不及时。听说你们能做信息自动抓取?”
张涛立刻来了兴趣,身体微微前倾:“目标网站地址?需要抓取哪些具体字段?更新频率要求?”
陈浩报出两个网址,解释道:“主要是商家名称、优惠标题、价格、更新日期。频率嘛,最好能每天自动抓取一次,有变化就提示我们。”
张涛快速用手机(当时还是功能机)打开网页预览了一下,眉头微蹙:“结构有点复杂,还有动态加载,直接抓取HTML可能不完整,需要分析一下他们的数据接口。”
陈浩脸上露出一丝为难:“技术细节我不太懂。关键是……预算有限。”他伸出两根手指,有些不好意思地晃了晃,“我们最多只能拿出两千块。不知道这个价格……”
李壮一听两千块,眼睛瞬间亮了,刚想开口答应,被王哲用眼神制止。
王哲没有立刻回答价格问题,而是转向张涛:“涛哥,评估一下工作量和技术可行性。”
张涛沉吟道:“分析接口,写定制爬虫,部署到稳定服务器上运行,还要做简单的结果展示界面……如果对方没有特别强的反爬措施,大概需要……三四天全职工作量。市场价的话,”他看了看王哲,“这种定制开发,外面公司起码要五千起步。”
王哲点点头,对陈浩说:“浩哥,坦率说,两千块确实低于市场水平。但既然是赵会长介绍的,而且项目本身也有意思,我们可以接。”
陈浩面露喜色。
王哲话锋一转:“不过,我们有个条件。这两千块,我们可以只收一千五,剩下的五百,我们希望能以‘技术顾问’的身份,折算成你们团队一点点象征性的股权,或者未来网站盈利后的分成,比例可以非常低。我们更看重的是参与一个真实项目的过程和经验。”
这个提议让陈浩愣住了,连张涛和李壮也惊讶地看着王哲。他们没想到王哲会提出“投资”的概念,尽管只是象征性的。
回宿舍的路上,李壮忍不住问:“老王,两千块现钱不要,为啥要那没影的分成?还得少拿五百!”
王哲解释道:“胖子,眼光放长远。第一,这是个绝佳的实战机会,能让我们的‘信息雷达’技术在一个真实商业场景中得到检验和优化,这价值远超五百块。第二,我们需要通过实际项目建立口碑。陈浩的团队如果能做起来,就是我们的活广告。如果做不起来,我们积累了经验,也没损失太多。第三,用一点点现金换取代持权益,是一种姿态,表明我们不是简单的技术打工仔,而是有商业头脑的合作伙伴。这种印象,对未来很重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