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江南试种,初露锋芒

作品:穿越唐朝当财子|作者:翅膀上的蜘蛛|分类:历史|更新:2025-11-01 08:41:01|字数:8654字

“张婶,您这垄的间距再宽些,刚好两尺就好。” 一名女学员走到一位正在起垄的农妇身边,轻声提醒道。那农妇名叫张翠花,是村里出了名的勤快人,她闻言立刻调整锄头的位置,笑着说:“多谢姑娘提醒,俺这就改。”

“李大哥,您播种的坑有点深了,再浅些就好。” 另一名女学员对一位年轻农户说道。那农户连忙调整手指按坑的深度,感激地说:“多亏姑娘看出来了,不然种子可就白瞎了。”

女学员们不仅记录种植情况,还主动帮助农户解决种植中遇到的问题。她们心思细腻,观察仔细,总能及时发现农户们忽略的细节,让种植过程更加顺利。李逸看着田间忙碌的景象,心中十分欣慰 —— 有农科学子的专业指导,有女学员的细心协助,还有农户们的积极参与,试点田的种植工作,定能顺利进行。

接下来的日子里,女子学堂的女学员们每天天不亮就来到试点田,蹲在田埂边,仔细观察玉米的生长情况,并用毛笔在记录册上认真记录:“三月初十,玉米种子开始发芽,幼苗高两寸,叶片呈嫩绿色,无病虫害。”“三月十五,幼苗高三寸,叶片数量增加到三片,根系开始向土壤深处伸展。”“三月二十,幼苗高五寸,开始分叶,叶片边缘出现细小的绒毛,长势良好。”

她们还会定期测量土壤的湿度与温度,记录天气情况 —— 遇到雨天,就记录降雨量;遇到晴天,就记录日照时长。这些详细的数据,为后续分析玉米的生长规律提供了重要依据。农科学子们则每天巡查试点田,一旦发现有幼苗发黄、枯萎的情况,就立刻分析原因,若是缺水,就指导农户浇水;若是缺肥,就指导农户施加有机肥;若是发现病虫害,就及时喷洒自制的农药(用艾草、苦参等草药熬制而成,绿色无害)。

李逸虽然返回了长安,但每天都会收到从苏州传来的消息。当他得知玉米幼苗长势良好,没有出现大规模病虫害时,心中十分高兴。他还特意写信给苏州的农科学子,叮嘱他们要密切关注玉米的生长情况,尤其是在玉米开始拔节、抽穗的关键时期,更要加强管理,确保玉米能顺利生长。

与此同时,西北凉州的土豆试点也在同步推进。凉州地处西北,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土壤多为沙质土,保水能力差。农科学子们根据当地的气候与土壤特点,指导农户采用 “深沟垄作” 的种植方式 —— 先挖三尺深、两尺宽的沟,将土豆种块(每个种块上带有 1-2 个芽眼)放入沟中,每个种块之间间隔一尺,然后覆盖两寸厚的细土,再在土垄上覆盖一层稻草。

“大家别小看这层稻草。” 一名农科学子拿着稻草,对农户们说道,“稻草不仅能减少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湿润,还能抑制杂草生长,避免杂草与土豆争抢养分。等稻草腐烂后,还能变成有机肥,改善土壤质量,一举多得。”

凉州刺史得知土豆试点的消息后,也十分重视。他特意调派了五十名士兵,协助农户修建小型水渠 —— 从附近的河流引水,通过水渠将水输送到试点田,确保在干旱时能及时灌溉。士兵们与农户们一起,扛着锄头、铁锹,在田间开挖水渠,汗水浸湿了衣裳,却没有人叫苦叫累。“只要能让土豆种成功,让老百姓有好收成,俺们累点不算啥!” 一名士兵擦着额头的汗水,笑着说道。

在农科学子、士兵与农户们的共同努力下,凉州的土豆试点田也进展顺利。三月底,土豆种块开始发芽,嫩绿的芽尖从土垄中探出头来,像一个个好奇的小脑袋,打量着这个陌生的世界。农户们每天都会来到田边,看着这些嫩绿的芽,脸上渐渐露出了笑容。“没想到这土豆这么好养活,这么快就发芽了!” 一位农户兴奋地说道,“要是能高产,以后俺们就不用再担心粮食不够吃了!”

时间一天天过去,转眼就到了五月。江南苏州的天气越来越暖和,试点田里的玉米也长势喜人 —— 玉米苗已经长到三尺高,绿油油的叶片宽大厚实,在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向人们展示自己的活力;玉米秆的顶端,长出了细长的花穗,淡黄色的花粉随风飘散,落在下方的玉米须上,开始孕育玉米棒。

女子学堂的女学员们每天都会测量玉米的高度,记录花穗的生长情况。“五月初五,玉米平均高三尺二寸,花穗长度五寸,已有部分玉米须开始变黄,预计一个月后就能成熟。” 一名女学员在记录册上认真地写道,脸上满是喜悦。

王老实每天都会来到试点田,看着自家田里的玉米,笑得合不拢嘴。他伸手摸了摸玉米的叶片,感受着叶片的厚实与光滑,对身边的农户说道:“你们看,这玉米长得多好!叶片绿油油的,一点病虫害都没有,看着就有活力,今年说不定真能大丰收!俺之前还担心种砸了,现在看来,是俺瞎担心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穿越唐朝当财子》,方便以后阅读穿越唐朝当财子第192章 江南试种,初露锋芒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穿越唐朝当财子第192章 江南试种,初露锋芒并对穿越唐朝当财子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