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的冬日,寒风卷着细碎的雪沫,掠过国子监朱红色的大门。门前的石狮子覆着一层薄雪,却依旧透着威严,一如这座传承百年的最高学府 —— 自隋代设立以来,国子监便是大唐学子研习儒家经典、求取功名的圣地,四书五经的诵读声,每日清晨都会准时回荡在庭院中。
这日辰时,李逸身着青色官袍,抱着一摞装订整齐的《现代常识入门》书稿,缓步走进国子监。三个月的心血凝结于此,四卷书稿用深蓝色的布套包裹,封面上 “现代常识入门” 五个字,是他亲手用楷书题写,工整而有力。他此次前来,是为了向国子监提议,将这本书列为 “技艺科教材”—— 自皇家科学院设立技艺科以来,虽培养了不少工匠与技术人才,却始终缺乏系统的基础教材,《现代常识入门》恰好能填补这一空白。
国子监祭酒郑修远,是位年近七旬的老儒,须发皆白,身着紫色官袍,平日里最看重儒家传统,对 “杂学” 向来持排斥态度。当他在书房见到李逸,接过书稿时,脸上的表情便有些冷淡。“李侍郎今日前来,不是为了技艺科的日常事务吧?” 郑修远将书稿放在桌上,并未立刻翻阅,语气中带着几分疏离。
“祭酒大人明鉴,” 李逸躬身行礼,语气诚恳,“臣此次前来,是想向国子监提议,将这本《现代常识入门》列为技艺科教材。此书涵盖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四卷,内容皆为实用知识,能帮助技艺科学子理解工具改良、工艺优化的原理,对大唐的手工业与军事发展,都有裨益。”
郑修远闻言,这才拿起书稿,缓缓翻开。当他看到开篇的白话文时,眉头瞬间皱了起来,手指在纸面上轻轻滑动,语气中带着明显的不满:“李侍郎,我大唐的教材,自孔孟以来,历来用古文书写。古文凝练典雅,蕴含圣人之道;而这白话文,直白粗俗,如同市井之言,恐难登大雅之堂,更不适合作为国子监的教材。”
李逸连忙解释:“祭酒大人,技艺科的学子多为工匠出身,或是对技术感兴趣的平民子弟,古文晦涩难懂,许多学子虽识文字,却难以理解古文典籍。用白话文写作,是为了让更多学子看懂书中内容,真正学到实用知识,而非追求文字的典雅。”
郑修远不置可否,继续翻阅书稿。当他翻到天文卷 “地球是圆的” 部分,看到 “地球绕太阳公转” 的描述时,脸色瞬间沉了下来,猛地合上书稿,语气严厉地说道:“李侍郎,你这书简直是离经叛道!我大唐历来信奉‘天圆地方’,《周易》有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这是圣人留下的真理;而你书中却说‘地球是圆的’,还说地球绕太阳转动,这与孔孟经典相悖,与天道不符!若将此书列为教材,岂不是误导学子,败坏我大唐的学风?”
“祭酒大人,此言差矣!” 李逸连忙反驳,“书中的内容并非臣凭空捏造,而是基于实际观察与实验。比如‘地球是圆的’,可通过‘远行船只先见桅杆后见船身’验证;‘地球公转’可通过四季更替、昼夜长短变化佐证。这些都是可见可感的现象,并非‘离经叛道’,而是对自然规律的总结。”
“自然规律?” 郑修远冷笑一声,“圣人之道才是世间唯一的真理,自然规律也需符合圣人之言。你这些‘异域杂学’,不过是蛮夷之地的粗浅认知,怎可与孔孟经典相提并论?此事休要再提,你请回吧!” 说完,他便端起茶杯,摆出送客的姿态。
李逸还想再争辩,却见郑修远态度坚决,知道多说无益,只能躬身行礼,抱着书稿离开国子监。他心中清楚,郑修远的反对,代表了一大批保守派官员的态度 —— 在他们眼中,只有儒家经典才是正统,任何与经典相悖的知识,都是 “异端邪说”。
果然,不出三日,“李逸编写白话文教材,内容违背经典” 的消息便传遍了朝堂。保守派官员纷纷借机发难,认为李逸此举是 “败坏文化传承”“误导学子”,要求唐太宗驳回李逸的提议,甚至有人提议销毁《现代常识入门》书稿。
早朝之上,太极殿内的气氛格外紧张。唐太宗刚宣布议事开始,礼部侍郎崔玄龄便率先出列,躬身奏道:“陛下,臣有本要奏!近日听闻,李逸侍郎编写了一本所谓的《现代常识入门》,不仅用白话文写作,内容更是荒诞不经 —— 说什么‘地球是圆的’‘燃烧需要助燃之气’,这些言论与孔孟经典相悖,与天道不符。若将此书列为国子监教材,恐会误导天下学子,让他们舍弃圣人之道,沉迷于杂学,长此以往,我大唐的文化传承恐将断绝,学风也会日渐败坏!臣恳请陛下驳回李逸的提议,禁止此书传播!”
崔玄龄的话音刚落,站在他身后的几名保守派官员便纷纷附和:
“崔侍郎所言极是!学子当以研读四书五经为要务,学习圣人之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非钻研这些无用的‘异域杂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