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的初秋,褪去了盛夏的燥热,多了几分清爽。河西大捷的喜讯传遍全城后,街头巷尾的欢庆声渐渐平息,百姓们重新投入到安稳的生活中 —— 商贩们敞开店铺招揽顾客,农夫们忙着秋收,学子们回到学堂诵读经书。唯有皇家科学院的书房内,李逸依旧保持着紧绷的节奏,连往日里常去的逸品轩总店,也多是托付掌柜打理。
这日清晨,天刚亮,李逸便带着一摞宣纸、几支狼毫笔,走进了书房。他将宣纸在宽大的书桌上铺开,研好墨,却没有立刻动笔,而是坐在椅上,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陷入沉思。唐军收复河西的胜利,让他更加深刻地意识到:一时的军事胜利,只能解决眼前的危机;若想让大唐实现长远繁荣,必须依靠科技与知识的传播,让更多人掌握实用的技能与认知,从根本上提升国力。
此前研发火药武器时,李逸便发现,无论是工匠还是士兵,对基础的数学、物理知识都极为匮乏 —— 计算火药配比时,工匠们仍在用传统的算筹,效率低下且易出错;设计炮架时,因不懂杠杆原理,多次出现支架不稳的问题。这些经历让他萌生了编写一本通俗教材的想法:将现代基础科学知识,转化为大唐百姓能理解、能用得上的内容,为后续的科技革新打下基础。
“只是,直接将‘地球是圆的’‘氧气助燃’这些现代知识抛出来,恐怕会被保守派斥为‘异端邪说’。” 李逸轻声自语,眉头微蹙。大唐的传统认知中,“天圆地方”“阴阳五行” 是主流观念,突然引入完全相悖的知识,不仅难以被接受,还可能引来非议,甚至影响教材的传播。
他起身走到书架前,取出一本西域商队带回的游记,随意翻阅着。书中记载的波斯、大食等地的风土人情、奇闻异事,突然给了他灵感:“不如将这些现代知识,包装成‘西域商队带回的异域智慧’?就说这些知识是西域智者历经千年总结的经验,经我整理适配大唐,这样既能降低保守派的抵触,又能让知识顺利传播。”
思路确定后,李逸重新坐回书桌前,提笔在宣纸上写下书名 ——《现代常识入门》。他特意选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写作,避免使用晦涩的古文,力求让技艺科的学子、民间的工匠、商户,甚至是略识文字的百姓,都能看懂书中内容。
教材的第一卷定为 “数学卷”。李逸深知,数学是所有实用知识的基础,无论是记账、丈量土地,还是制作工具,都离不开数学运算。他决定从百姓最熟悉的生活场景入手,开篇便以 “数鸡蛋”“算布匹” 为案例:“农户家中有三十枚鸡蛋,每日卖出五枚,几日能卖完?”“布庄有一匹长二十尺的绸缎,裁成五尺长的布料,能裁成几段?” 通过这样简单的问题,引出加减乘除的基本运算规则。
为了提升运算效率,李逸大胆引入 “阿拉伯数字”,却在书中标注:“此计数符号,源自西域大食国,商队往来贸易时常用,比算筹更便捷,书写也更省力。” 他还绘制了数字与算筹的对应表,详细讲解数字的书写方法与运算步骤,比如 “1+2=3”“5-3=2”,用简单的等式,让读者快速理解。
在几何基础部分,李逸同样结合实际需求,用 “丈量土地”“搭建房屋” 的案例讲解三角形、圆形的性质:“农户丈量自家田地,若田地为三角形,只需量出底边长度与高度,便能算出面积(面积 = 底边 × 高度 ÷2);工匠搭建房屋屋顶,用三角形结构,比四边形更稳固,因三角形三边固定后,形状不易改变。” 他还绘制了简单的几何图形,标注出各部分名称,让抽象的几何知识变得直观易懂。
编写完数学卷,李逸稍作休息,便开始撰写第二卷 “物理卷”。这一卷的重点是杠杆原理与浮力,这两项知识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无论是工匠改良工具,还是造船师优化船只,都能用到。
讲解杠杆原理时,李逸以 “撬石头” 为案例:“一块重千斤的石头,单人无法搬动,若用一根长十尺的木杆,将支点放在离石头三尺的位置,人在另一端用力,只需三百斤的力气,便能将石头撬起。此乃‘省力费距离’之理;若想让石头移动更远距离,需将支点靠近人力端,却要花费更多力气,此为‘费力省距离’。” 他还绘制了杠杆示意图,标注出支点、动力臂、阻力臂的位置,让读者清晰理解原理。
在浮力部分,李逸用 “木船浮在水面、铁块沉入水底” 的常见现象,引出浮力的概念:“物体放入水中,若物体比同体积的水轻,便能浮在水面;若比同体积的水重,便会沉入水底。此乃西域智者发现的‘浮沉之理’。” 他还结合造船工艺,补充道:“造船时,将船体造得宽大,增加排开水的体积,即便船身由铁制成,也能浮在水面,载运更多货物。”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