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的九月,秋高气爽,皇家科学院的工坊内,气氛比往日更热闹。工匠们围在一张图纸旁,对着上面画的 “两轮木车” 议论纷纷 —— 这是李逸根据记忆中现代自行车原理,结合大唐工艺绘制的 “木质自行车” 图纸,车轮、车架、脚踏板的结构清晰标注,旁边还写着 “无需马拉,脚踏驱动” 的注释。
“李大人,这两轮车没有马,真能自己动?” 首席工匠周师傅摸着图纸上的 “脚踏板”,满脸疑惑。他打了一辈子铁、做了一辈子木车,见过的车要么靠人推,要么靠马拉,从未听说过 “脚踏就能动” 的车。
李逸笑着拿起一根木棍,在地上比划:“周师傅,你看,这两个车轮并排安装,中间的车架上装一个脚踏轴,脚踏轴与后轮之间用木齿轮连接,人坐在车架上,双脚踩动脚踏板,带动齿轮转动,车轮就能跟着转起来 —— 比步行快,还省力。”
为了让工匠们更明白,李逸还找来几块木板,现场搭了一个简易模型:两块木板当车架,一根木棍当脚踏轴,用绳子模拟齿轮传动。他双脚踩动木棍,“车轮” 果然跟着转动,工匠们眼中的疑惑渐渐变成了惊叹。
“太神奇了!这样的车要是做出来,出门可就方便多了!” 周师傅兴奋地说,当即召集工匠,按照图纸开始制作。
“逸品代步车”:木质匠心,脚踏驱动
制作 “木质自行车” 的第一步,是选料。车轮需要坚硬耐磨的木材,李逸特意让人从西域运来胡杨木 —— 这种木材密度高、抗腐蚀,之前改良筒车时用过,性能极佳。工匠们将胡杨木切成圆形,再用刨子打磨光滑,边缘包裹一层半寸厚的铁皮,用铆钉固定,既能防止磨损,又能增加车轮的承重能力。
车架则用枣木制作 —— 枣木质地坚韧,不易变形,工匠们将枣木刨成粗细均匀的木条,再通过榫卯结构拼接成 “三角形车架”:前梁微微上翘,方便上下车;后梁平直,用于安装座椅;中间的横梁上,预留出安装脚踏轴的孔洞。
最关键的是 “传动结构”。李逸指导工匠在脚踏轴上安装一个直径三寸的木齿轮,后轮轴上安装一个直径九寸的木齿轮,两个齿轮通过木齿咬合 —— 这样,脚踩脚踏板时,小齿轮带动大齿轮转动,后轮就能以 “慢转快” 的方式前进,既省力,又能保证速度。
座椅用藤条编织,透气性好;车把用梨木打磨成弧形,方便握持;还在车把上安装了一个小小的铜铃,遇到行人时可以摇动提醒。经过半个月的忙碌,第一辆 “木质自行车” 终于制作完成,李逸为它取名 “逸品代步车”。
试骑那天,工坊外挤满了看热闹的工匠与学院学子。李逸走到代步车前,双手握住车把,双脚踩上脚踏板,轻轻一蹬 —— 代步车缓缓向前移动,车身平稳,速度比步行快了近两倍。他沿着工坊外的小路骑了一圈,转弯、刹车(用木闸卡住后轮)都十分灵活,引得围观者阵阵欢呼。
“真的动了!不用马拉,靠脚踩就能跑!”
“比走路快多了,以后出门再也不用等马车了!”
工匠们围上来,好奇地触摸代步车,眼中满是羡慕。
“木驴奇观”:长安街头的新鲜事
次日清晨,李逸没有坐马车,而是骑着 “逸品代步车” 去户部上班。刚出科学院大门,就吸引了路人的注意 —— 一个两轮木车,上面坐着人,脚一蹬就往前走,这场景在长安街头从未见过。
“那是什么?木车怎么自己动?”
“你看,上面的人在踩东西!难道是新的交通工具?”
路人纷纷停下脚步,指着代步车议论,还有几个孩童跟在后面跑,好奇地想摸摸车轮。
李逸骑着代步车,沿着拓宽后的广济路缓缓前行。车轮碾过青石板路,发出 “咕噜咕噜” 的声响,车把上的铜铃 “叮铃叮铃” 响,引得沿途商户纷纷探出头来看。西市卖糕点的王大娘,甚至端着一盘桂花糕追出来:“李大人,您这木车真稀奇!能停下来让我看看吗?”
李逸笑着停车,耐心解释代步车的原理。围观的人越来越多,把广济路围得水泄不通,大家都称这代步车是 “木驴”—— 因为它像驴一样能载人走路,却不用喂食,还跑得比驴快。“木驴不用马拉,跑得比步行快” 的消息,很快传遍了长安街头,百姓们都争相来看这 “木驴奇观”,连茶馆里的说书人,都临时加了一段 “李侍郎发明木驴,科技造福长安” 的桥段。
消息传到东宫时,李治正在批阅奏折,听闻后立刻放下笔,让内侍去请李逸:“快,去请李侍郎来东宫,我要看看这‘木驴’到底是什么模样!”
李逸骑着代步车来到东宫,李治亲自在门口迎接。看到代步车后,李治眼中满是惊喜:“李侍郎,这就是你发明的‘木驴’?真的不用马拉就能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