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是在他们休闲时也忍不住要强行插一脚,来树立自己的威严形象,打肿脸充胖子。
可警长的介入也没有影响到大家都好心情,大家只是相视一笑,把警长的话当耳边风,这个情况是之前没有的,更体现了当时大家的自在,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自由之光才真正肆无忌惮的绽放出来。
其他人的所有的画面都放进了一个镜头里,前面的一整段长镜头是安迪看在眼里的,仿佛那一刻他只是个旁观者,劳作后休息的普通人,不是囚犯,对面的是他的同事不是狱友,他们只是坐在一起享受这短暂的时光,一整段的长镜头正是对当时人物的心境——freedom的真实呈现。
这里面有一个很巧妙的设计,安迪的近景镜头不是长镜头的一部分,是紧接着单独接的一个镜头,这恰好应证了安迪的那句‘他这么做不是为了讨好警长,不是为了讨好狱友,而是为了让自己享受那一刻的自由’ ;
在那一刻他是完全自由的,没有旁人干扰的,其他人一起坐的包围圈也不是一个完整的圆圈,而是呈开放态度,没有背对着他,还有人上前问他喝不喝啤酒,安迪表示拒绝,仍坐在一边。
安迪既不在他们所享受的自由之中,却也不在自由之外,他有属于他自己的自由,就像电影里所说的那句着名的台词——‘有些鸟儿是注定关不住的,因为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沾满了自由的光辉’!”
或许,真正的自由不在于挣脱所有的枷锁,而在于如何在枷锁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
这不禁让宁致远陷入了更深入的思考、更遥远的回忆。
车窗外的云朵,缓缓的在天上飘着;那悠闲地飘动,仿佛在嘲笑着宁致远被困在这方寸之地。
自由,这个词在宁致远的心中翻涌,却像一串遥不可及的音符,好像自己本身拥有过它,如今失去了;又好像自己从来都没有真正拥有过。
宁致远想到了自己小时候,乡间的田野总是那么的空旷,‘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那时候,贫困的农村是没有正儿八经的风筝的,那就拿根绳,拴着白色的塑料袋,驰骋在乡间田野上,如同一只无忧无虑的小鸟,在蓝天自云下自由翻翔。
清晨可以跟着下田的父母,踏着露珠在草地上奔跑,看池塘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下雨的时候,随手就可以摘只荷叶,看着雨滴在荷叶上慢慢滑落,真的是‘平湖几里风香荷,荷花叶上露珠多’。
傍晚,可以跟小伙伴追逐着夕阳在田野间戏耍,那时的天空是那么辽阔,空气是那么清新,连呼吸都是一种享受;那时的夜晚,更是一种享受,真的是‘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满眼的星辰大海;真的是‘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那时宁致远曾天真地以为,这份无拘无束的自由会一直陪伴着自己。
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宁致远逐渐感受到一种无形的枷锁的束缚,仿佛一只鸟儿的翅膀被紧紧捆绑一般。书包里的书本越来越重,课业的压力越来越大,每一天,都在教室和补习班之间奔波,像一只被囚禁的金丝雀。
父母的期望、老师的督促、同学的竞争,自己仿佛被困在无形的牢笼之中,日复一日地重复着枯的学习生活,埋头学习的习惯已经让自己失去了仰望星空的本能,生活仿佛被画上了严格的界限,每一步都必须按照既定的轨迹前行。
对于这种枷锁的逃离,是当自己踏入大学校园的那一刻,世界又突然变得开阔起来,感觉充满了无限可能。宁致远开始尝试各种颜色的衣服,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诉求,最令他惊讶地发现,是原来自己可以这样自由地生活。
大学的生活让宁致远深刻的体会到,九年义务教育虽然为自己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却也压抑了自己对自由的美好向往,在那些年里,自己经历了太多的否定和命令,变得小心翼翼,生怕犯错。
自由,真的那么遥不可及吗?宁致远想起小时候在田野间奔跑的感觉,想起在溪边捉鱼的快乐,想起在星空下数星星的时光,那些久违的自由,如今都成了记忆中的碎片。
此时的宁致远,是多么希望,能再次感受那份无拘无束的快乐啊,或许在自己的的内心深处,一直在向往着自由。
自己选择离家很远的地方读大学,或许就是因为可以远离父母的庇护,开始独立的生活,自己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自由地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地尝试各种新鲜的事物,自由地参加各种社团活动,自由地结交来自不同背景的朋友。
每一次尝试,都让自己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自由感。
可是,自由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大学生活让你拜托了之前学习压力的重重枷锁,体验到了久违的自由;但大学生活的结束,意味着新的人生枷锁的无情到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