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射成功那天,东风航天城的庆祝标语映红了戈壁,其中一个用LED灯组成的星图里,最亮的那颗"星"正是按怀表内侧的五角星刻痕设计的。燕明将怀表放在发射成功纪念台的基座上,金属的温热与1964年罗布泊核试验场的纪念碑触感重叠,边缘的磨损痕迹与航天人手掌上的老茧属同一时期的勋章。纪念台旁压着一张字条,是杨利伟出征前写下的笔迹,墨迹里还带着大漠的沙粒:"太空没有国界,但航天员有祖国。"
飞船回收那天,燕明带着特意从北京赶来的燕溪来到着陆场。刚完成任务的返回舱冒着白色气浪,舱体上的国旗图案与怀表内侧的五角星在阳光下同频闪烁。燕溪突然指着表盖内侧的星轨:"爸爸,这些线条连起来,像不像飞船的返回路线?"她举起平板电脑,将怀表刻痕与卫星拍摄的地球图像重叠,屏幕上蓝色的星球边缘,正划过与刻痕完全吻合的弧线。燕明望着孩子们举着国旗欢呼的笑脸,想起1945年的少年、1965年的燕平、2003年的自己,突然明白有些飞翔,是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能拥有丈量宇宙的勇气。
暮色降临时,燕明把怀表放在航天博物馆的"神舟五号特展"柜里。月光透过玻璃幕墙照在铜表上,表盖内侧的刻痕与展柜里的宇航服在地面连成银色的轨迹——左边是地球的弧度,右边是太空的深邃。"爷爷说过,"燕明牵着燕溪的手走向亮起点点灯火的生活区,"怀表记的是地面的时间,而我们要记住的,是突破天际的瞬间。"女儿的指尖划过表盖内侧的星图,齿轮转动的声音里,混着远处传来的《歌唱祖国》的旋律,像无数个追逐梦想的心跳,在戈壁的夜空里连成通向星河的桥梁。
发射场的探照灯次第熄灭,星空露出完整的轮廓。燕明望着怀表投射在戈壁上的刻痕,那些地名从发射场到控制中心,从着陆场到航天员公寓,最终都指向同一个坐标——那颗被称为"地球"的蓝色星球。他知道,只要这怀表的齿轮还在转动,只要还有人对着刻痕想起火箭升空的轰鸣,那些用智慧和勇气编织的飞天梦就永远不会褪色。
就像亘古不变的星辰,既能指引大地的方向,也能见证人类超越自我的每一步——这是宇宙的法则,更是民族的壮志。
喜欢孤鹰惊世请大家收藏:(www.zjsw.org)孤鹰惊世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