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鹰后传之飞向星辰。

作品:孤鹰惊世|作者:放牛的野人|分类:都市|更新:2025-07-12 19:27:20|字数:5260字

第四十二章

2003年秋,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戈壁风卷着沙粒,拍打在发射架的钢铁骨架上。燕明站在观礼台的边缘,掌心的铜制怀表被阳光晒得滚烫,表盖内侧的直线刻痕间,新添的"酒泉"二字嵌着细碎的石英砂,与远处火箭箭体上的星轨图案形成奇妙的呼应。"燕老师,这是从钱学森实验室找到的旧图纸。"年轻的航天工程师捧着档案夹走来,里面1958年的探空火箭设计图上,红铅笔标注的弹道曲线与2003年神舟五号的飞行轨迹惊人重合,只是把"理论"换成了"现实"。

燕明掀开表盖,熟悉的桐油味混着液态燃料的气息漫过鼻尖——这是女儿燕溪用航天润滑脂改良的保养油,特意加入了抗高温的陶瓷微粒,让黄铜在戈壁的极端温差里保持清晰的刻痕。齿轮转动的声响里,他听见跨越时空的回声:1966年雪山的风啸、2001年南海的浪涛、2003年春北京的消毒水味,最后都化作表针划过刻度的轻响。工程师突然指着表盖内侧的星图刻痕:"这些星宿位置,和我们导航系统用的天球坐标系完全吻合。"

午后,燕明跟着科研团队走进指挥控制中心。巨大的显示屏上,1970年东方红一号的轨道参数旁,正跳动着神舟五号的实时数据,蓝色的轨迹在屏幕上交织成跨越时空的对话。"这些是民国时期的天文观测记录,"白发苍苍的老航天人推过放大镜,"你看这星体运行计算方式,与现在的轨道力学公式有着血脉相连的渊源。"燕明凑近查看,纸张上的角度标注与1947年济南恒昌行查获的测绘仪器数据如出一辙,只是把"掠夺"换成了"探索"——有些对宇宙的向往,从来都刻在民族的基因里。

突然,资料室的旧铁皮柜里掉出一本工作日记,其中一页贴着1970年的黑白照片:十几个穿工装的人站在发射架下,胸前的怀表链在阳光下闪着光,表盖内侧的直线刻痕与燕明手里的怀表完全吻合。"这是东方红一号研制团队的合影,"老工程师指着照片角落的批注,"他们用怀表的齿轮校准计时器,就像现在我们用原子钟。"燕明的指尖抚过泛黄的纸页,戈壁的风沙气息里,仿佛传来1966年西藏哨所里齿轮转动的余韵。

傍晚,燕明来到航天员公寓的食堂。当年胡同便民食堂的厨师随军来到这里,不锈钢餐盘里的羊肉汤冒着热气,升腾的香气与1941年重庆防空洞的糙米饭香在暮色里交融。"燕先生,这是杨利伟航天员训练时的作息表。"管理员递过复印件,上面精确到秒的时间安排与1958年第一支导弹部队的训练日志如出一辙。燕明望着远处发射塔架的灯光,升降机的嗡鸣声与1949年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号子重叠,只是少了硝烟,多了探索未知的执着。

食堂里突然响起热烈的掌声,科研人员们正围着电视观看航天员出征仪式,屏幕上杨利伟敬出的军礼与1945年抗战胜利时战士们的敬礼在时光里重叠。燕明望着墙上"筑梦九天"的标语,想起1984年父亲燕平说的话:"开放不仅是走向世界,更是飞向宇宙。"他掏出防沙相机对着怀表拍照,镜头里表盖内侧的刻痕与身后的发射架连成直线,左边是地心的引力,右边是飞天的梦想。

深夜,燕明跟着巡逻队在发射场周边警戒。探照灯扫过的戈壁滩上,隐约可见废弃的发射台基座,混凝土里的钢筋纹路与1960年苏联专家撤走后留下的基建残骸完全吻合。"这是我们自主研制的第一枚探空火箭发射遗址,"老场长指着地基上的刻字,"当时用的燃料计量器,精度竟和你这怀表的齿轮相当。"燕明打开表盖,表盖内侧的刻痕与发射场的坐标线形成精准的夹角,一条是地面的坚守,一条是天空的向往,都在戈壁的星空下划出壮丽的轨迹。

总设计师突然指着屏幕上的倒计时:"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时,我们也是这样一秒一秒数过来的。"燕明的指尖划过表盖内侧的星图,突然明白祖父白野留下这条刻痕的深意——仰望星空从来不是奢侈,而是一个民族必须有的姿态,就像怀表的齿轮,既要紧贴大地的脉搏,也要追赶星辰的脚步。怀表的齿轮突然发出轻响,表针恰好指向凌晨9点0分,与神舟五号预定发射的时刻分毫不差。

接下来的一个月,燕明跟着史料收集组走访各地航天纪念馆。在上海航天博物馆里,他们发现了1956年的火箭发动机模型,上面的叶片角度与神舟五号的推进器设计惊人吻合;在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档案员找出了1975年回收卫星的轨道参数表,上面的计算方法与现在的返回舱着陆控制程序完全相同。最让燕明动容的是,年轻的航天学员们在笔记本上画的宇宙飞船草图,线条走势与怀表内侧的星图刻痕形成奇妙的呼应——原来探索的渴望,会在代际传承里保持同样的炽热。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孤鹰惊世》,方便以后阅读孤鹰惊世猎鹰后传之飞向星辰。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孤鹰惊世猎鹰后传之飞向星辰。并对孤鹰惊世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