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出自蓟北门行
鲍照
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
征师屯广武,分兵救朔方。
严秋筋竿劲,虏阵精且强。
天子按剑怒,使者遥相望。
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梁。
箫鼓流汉思,旌甲被胡霜。
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
马毛缩如猬,角弓不可张。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
赏析:
《代出自蓟北门行》是鲍照创作的一首边塞诗,通过描绘边塞战争场景,展现了将士们的英勇无畏以及诗人的家国情怀。
一、主题思想
1. 描绘战争局势,展现紧张氛围:开篇“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以紧急军事文书和烽火,点明边关战事突发,消息迅速传至京城,渲染出战争一触即发的紧张气氛。“征师屯广武,分兵救朔方”则具体描述了军队的调动部署,展现出国家应对战争的行动,让读者感受到局势的严峻。
2. 刻画战场环境,烘托战斗艰难:“严秋筋竿劲,虏阵精且强”描绘出深秋时节,敌方阵容强大且装备精良,我军面临严峻挑战。“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马毛缩如猬,角弓不可张”,对塞外恶劣自然环境的描写,进一步烘托出战斗的艰难,突出了战士们作战环境的艰苦。
3. 歌颂将士气节,彰显爱国情怀:“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诗人在战争的紧张与艰难背景下,直抒胸臆,表达在国家危难时刻,正是考验臣子气节之时,只有在乱世中才能识别出谁是真正的忠良之士。战士们不惜牺牲生命,投身报国,体现出崇高的爱国情怀与英勇无畏的精神,升华了全诗主题。
二、艺术特色
1. 结构紧凑,层次分明:诗歌以战事突发起笔,接着写军队行动、敌方情况、行军场景、环境刻画,最后落脚到将士气节与爱国情怀,层层递进,结构严谨。从战争的开端到发展,再到高潮,有条不紊地展开,使读者逐步深入感受到边塞战争的全貌和诗人的情感脉络。
2. 善用烘托,渲染氛围:通过对自然环境如“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和敌方强大“虏阵精且强”的描写,烘托出我军战斗的艰难与危险,渲染出紧张、悲壮的氛围。这种烘托手法,让读者更能身临其境,体会到战争的残酷以及将士们的英勇。
3. 语言刚健,情感激昂:诗中语言刚劲有力,如“天子按剑怒”“投躯报明主”等词句,用词豪迈,充满力量感。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慷慨激昂,无论是对战争紧张局势的描绘,还是对将士爱国情怀的歌颂,都饱含着诗人强烈的情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激发读者对将士们的崇敬之情。
……
解析:
1. 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
- 解析: “羽檄”是插着羽毛的紧急军事文书,“边亭”指边境的岗亭哨所。“烽火”为古时传递军情的信号。这两句描绘了边境战事突发,紧急军书从边亭飞速传出,烽火一路传递,直抵京城咸阳。开篇便营造出紧张危急的氛围,如同拉开一场战争大幕,让读者瞬间感受到边关战事的紧迫。
2. 征师屯广武,分兵救朔方:
- 解析:“征师”即被征召的军队,“屯”意为驻扎。“广武”和“朔方”是地名,皆为重要军事要地。此句表明国家迅速做出军事反应,征调的大军集结驻扎在广武,同时分兵前往朔方救援。展现出军事行动的果断与有序,体现国家应对战争的战略部署。
3. 严秋筋竿劲,虏阵精且强:
- 解析: “严秋”点明时节为深秋,此时天气干燥。“筋竿”指弓箭,干燥的气候使弓箭的材质更坚韧有力。“虏阵”指敌方阵营。描绘出深秋时敌方不仅占据天时(弓箭得力),且阵容精锐强大,突出我军面临的严峻形势,预示着一场艰难的战斗即将来临。
4. 天子按剑怒,使者遥相望:
- 解析:面对敌方的强劲与战事危急,“天子按剑怒”,生动刻画天子听闻军情后,愤怒地按剑而起的形象,展现出天子对敌方挑衅的震怒与威严。“使者遥相望”,说的是传送军情和命令的使者在路上往来不绝,侧面反映出局势的紧张以及朝廷对这场战争的高度重视,各方信息频繁传递,积极应对。
5. 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梁:
- 解析: “雁行”“鱼贯”运用比喻手法,形容军队行进的队列。“缘石径”指沿着石头小路前行,“度飞梁”表示渡过飞架的桥梁。描绘出军队沿着蜿蜒石径,如雁阵般有序前行,士兵们依次如鱼群连贯通过桥梁的画面,展现出军队行军的纪律严明与行动的有条不紊。
6. 箫鼓流汉思,旌甲被胡霜:
- 解析: “箫鼓”为军中乐器,演奏的乐曲“流汉思”,即流露出汉族战士们的情思,传达出战士们对家国的思念。“旌甲”指军旗与铠甲,“被胡霜”表明军队已深入胡地,军旗和铠甲都披上了胡地的霜雪,既点明行军的艰辛,又体现出战士们不畏艰苦,坚守戍边的精神。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