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章 鲍照《拟行路难?其十三》

作品:诗词一万首|作者:咸鱼耀祖|分类:其他|更新:2025-07-10 08:19:46|字数:8088字

拟行路难?其十三

鲍照

春禽喈喈旦暮鸣,最伤君子忧思情。

我初辞家从军侨,荣志溢气干云霄。

流浪渐冉经三龄,忽有白发素髭生。

今暮临水拔已尽,明日对镜复已盈。

但恐羁死为鬼客,客思寄灭生空精。

每怀旧乡野,念我旧人多悲声。

忽见过客问何我,宁知我家在南城。

答云我曾居君乡,知君游宦在此城。

我行离邑已万里,今方羁役去远征。

来时闻君妇,闺中孀居独宿有贞名。

亦云悲朝泣闲房,又闻暮思泪沾裳。

形容憔悴非昔悦,蓬鬓衰颜不复妆。

见此令人有余悲,当愿君怀不暂忘。

……

赏析:

《拟行路难·其十三》是鲍照拟行路难组诗中的一首,以游子的视角,生动展现了其从壮志满怀到被现实消磨,陷入思乡念亲与对妻子愧疚之情的复杂心路,反映出古代征人漂泊羁旅的愁苦与无奈。

一、主题思想

1. 壮志消磨与时光流逝之叹:诗开篇借“春禽喈喈旦暮鸣”营造出喧嚣欢快的氛围,与游子内心忧愁形成鲜明对比。回想“初辞家从军侨,荣志溢气干云霄”,当初从军时壮志凌云,可“流浪渐冉经三龄,忽有白发素髭生”,三年漂泊,时光飞逝,壮志未酬,却徒生白发,表达了对时光无情流逝和壮志被消磨的深沉感叹。

2. 羁旅思乡与对家人的牵挂:“但恐羁死为鬼客,客思寄灭生空精”直白道出游子对客死异乡的恐惧,以及漂泊中思念无处寄托的痛苦。“每怀旧乡野,念我旧人多悲声”进一步体现其对家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听到过客提及家乡,急切询问,尽显思乡之切。

3. 对妻子的愧疚与深情:通过过客之口,描绘出妻子“闺中孀居独宿有贞名”“悲朝泣闲房,暮思泪沾裳”“形容憔悴”“蓬鬓衰颜不复妆”的形象,既展现妻子独守空闺的忠贞与悲苦,也侧面反映出游子对妻子的愧疚与深情,夫妻分离的痛苦在诗中表露无遗。

二、艺术特色

1. 巧妙的起兴与对比:以春禽旦暮鸣起兴,欢快鸟鸣引发游子忧愁,形成鲜明对比,为全诗奠定哀伤基调,有力烘托出游子内心的孤独与惆怅。同时,将游子初从军的壮志与如今的沧桑白发对比,突出时光对人的改变,强化情感落差,使读者更深刻感受其命运变化的无奈。

2. 细腻的心理描写:“但恐羁死为鬼客,客思寄灭生空精”等语句,生动刻画出游子对自身命运的担忧和思念无处安放的迷茫,让读者如临其境感受其复杂内心。而通过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以及听闻妻子状况后的情感反应,全方位展现其心理活动,使人物形象立体丰满。

3. 独特的叙事视角转换:诗中由游子自述转为过客讲述,通过过客之口传递家乡与妻子的信息,这种视角转换丰富了诗歌叙事层次,使故事更具真实感和立体感。既直接展现游子的内心世界,又通过他人视角侧面描绘妻子形象,加深读者对夫妻分离痛苦的理解,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

解析:

1. 春禽喈喈旦暮鸣,最伤君子忧思情:

- 解析:诗歌开篇描绘春天的禽鸟从早到晚不停地欢快啼鸣。“喈喈”生动地模拟出鸟儿清脆的叫声,营造出一种热闹的氛围。然而,对于游子(“君子”)而言,这鸟鸣非但未带来愉悦,反而深深触动其内心忧愁思念之情。此处以乐景衬哀情,用鸟儿的欢快自由,反衬出游子的孤独与思乡的哀愁,为全诗奠定了伤感的基调。

2. 我初辞家从军侨,荣志溢气干云霄:

- 解析:此句回忆往昔。“我”当初毅然离开家乡,投身于侨居地的军队。“荣志溢气”表明当时的“我”充满着荣耀的志向,意气风发,“干云霄”运用夸张手法,极言志向之高远,仿佛能直上云霄,生动展现出诗人离家从军时满怀壮志豪情,对未来充满憧憬与期待。

3. 流浪渐冉经三龄,忽有白发素髭生:

- 解析:“流浪渐冉”描绘了从军后四处漂泊、时光逐渐流逝的状态。“经三龄”明确指出时间已过去三年。在这漫长的漂泊岁月里,诗人猛然惊觉自己已生出白发和白色胡须。“忽”字表现出这种变化的突然性,传达出诗人对时光飞逝、青春不再的震惊与无奈,暗示了军旅生活的艰辛与困苦,使壮志豪情逐渐被消磨。

4. 今暮临水拔已尽,明日对镜复已盈:

- 解析:诗人为白发所困扰,傍晚对着河水将白发白须尽力拔尽。然而,第二天清晨对着镜子一看,白发又已长满。这两句通过夸张的细节描写,强化了时光流逝对诗人的影响,表现出白发增长速度之快,从侧面反映出诗人内心忧愁之深,犹如这不断生长的白发,难以遏制,生动地刻画出诗人在时光面前的无力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诗词一万首》,方便以后阅读诗词一万首第292章 鲍照《拟行路难?其十三》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诗词一万首第292章 鲍照《拟行路难?其十三》并对诗词一万首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