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枣据《登楼赋》

作品:诗词一万首|作者:咸鱼耀祖|分类:其他|更新:2025-07-10 08:18:28|字数:11300字

登楼赋

枣据

予参吴国,建旌江际。

而作斯赋,故辞多楚韵。

伊兹楼之特起,实灵秀之所钟。

赫层构以岌嶪,邈干云而秀崇。

飞甍四注,上概穹隆。

临南轩而向春,即游目于西邕。

睹荆山之嵯峨,观汉水之纡通。

览斯宇之所处,实显敞而寡仇。

虽信美而非吾土,曾何足以少留。

遭纷梗之世难,婴殷忧之殷忧。

叹《黍离》之愍周,悲《麦秀》于殷墟。

惟日月之逾迈,俟河清其未极。

冀王道之一平,假高衢而骋力。

惧匏瓜之徒悬,畏井渫之莫食。

步栖迟以徙倚,白日忽其将匿。

风萧瑟而并兴,天惨惨而无色。

兽狂顾以求群,鸟相鸣而举翼。

原野阒其无人,征夫行而未息。

心凄怆以感发,意忉怛而憯恻。

循阶除而下降,气交愤于胸臆。

夜参半而不寐,怅盘桓以反侧。

……

赏析:

枣据的《登楼赋》创作于社会动荡之际,彼时他投身吴国事务,于江际登楼有感而发。此赋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沉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作者在乱世中的复杂心境。

一、主题思想

1. 抒发思乡之情与漂泊之感:作者虽对所登之楼及周边壮丽景色予以称赞,如“伊兹楼之特起,实灵秀之所钟。赫层构以岌嶪,邈干云而秀崇”,描绘出楼阁的雄伟壮观,“睹荆山之嵯峨,观汉水之纡通”展现了山川的秀丽。然而,笔锋一转,“虽信美而非吾土,曾何足以少留”,直言此地虽美却非故乡,难以为其停留,直白而深切地抒发了浓烈的思乡之情与身处异乡的漂泊之感。

2. 忧国伤时,渴望太平与施展抱负:“遭纷梗之世难,婴殷忧之殷忧”直接点明作者身处乱世,饱受忧虑之苦。借“叹《黍离》之愍周,悲《麦秀》于殷墟”的典故,以周室衰微、殷墟荒芜来类比当时国家面临的困境,表达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同时,“冀王道之一平,假高衢而骋力”表明作者期望国家能够恢复太平,政治清明,以便自己能有机会在广阔的道路上施展才华,实现抱负,反映出他对太平盛世的期盼以及积极入世的心态。

3. 展现乱世中的孤独与痛苦:“步栖迟以徙倚,白日忽其将匿。风萧瑟而并兴,天惨惨而无色”,作者通过描写自己在楼上徘徊,目睹白日西沉,感受着萧瑟风声,渲染出一种凄凉、压抑的氛围。“兽狂顾以求群,鸟相鸣而举翼。原野阒其无人,征夫行而未息”,以动物求群、飞鸟举翼、原野无人但征夫不息等景象,衬托出自己在乱世中的孤独无依。“心凄怆以感发,意忉怛而憯恻”则直接抒发内心的凄怆、痛苦之情,这种情感贯穿全段,深刻展现了作者在乱世中的艰难处境和内心煎熬。

二、艺术特色

1.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对景色的描写紧密结合情感抒发。先描绘楼的雄伟和山川的壮丽,以乐景衬哀情,强化思乡之情的浓烈。后通过描写白日西沉、风声萧瑟、天色惨淡等衰败之景,以及原野空旷、征夫独行等场景,营造出凄凉、孤寂的氛围,使读者深切感受到作者内心的痛苦与忧虑,情景交融,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2. 用典贴切,含蓄深沉:运用《黍离》《麦秀》的典故,巧妙地将历史上王朝的兴衰与当下国家的命运相联系,委婉地表达对国家前途的担忧,丰富了作品的文化内涵,使情感表达更加含蓄深沉,引发读者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

3. 语言凝练,生动形象:语言简洁凝练,却能生动地描绘出各种景象和细腻的情感。如“赫层构以岌嶪,邈干云而秀崇”,仅用寥寥数语,便将楼阁的高大险峻描绘得淋漓尽致;“心凄怆以感发,意忉怛而憯恻”,简洁而精准地表达出内心复杂而痛苦的情感,让读者感同身受。

……

解析:

1. 予参吴国,建旌江际。而作斯赋,故辞多楚韵。

- 解析:作者开篇点明写作背景,“予参吴国”表明自己参与吴国的事务 ,“建旌江际”说明在长江边树立军旗,暗示自己身处军事或政治活动之中。“而作斯赋”直接阐述写作此篇《登楼赋》的缘由,“故辞多楚韵”解释赋中多有楚地风格韵味,或许是因作者所处地域靠近楚地,受楚地文化熏陶,也可能是楚地文化的悲怆特质契合其心境。此句为全文奠定基调,使读者了解创作背景与风格成因。

2. 伊兹楼之特起,实灵秀之所钟。

- 解析:“伊”为句首发语词,无实际意义。“兹楼”即这座楼,“特起”强调楼独特地耸立。“实灵秀之所钟”意思是这座楼实在是天地间灵秀之气汇聚的地方。作者以赞美之词开篇,突出楼的不凡,为下文对楼的具体描写做铺垫,也表达出对这座楼的惊叹之情。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诗词一万首》,方便以后阅读诗词一万首第247章 枣据《登楼赋》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诗词一万首第247章 枣据《登楼赋》并对诗词一万首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