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若夫《平陵》《侯门》,《长安》《东武》。
- 解析:又列举了《平陵》《侯门》《长安》《东武》等琵琶曲目,丰富了琵琶曲目的种类,表明琵琶能够演奏多种不同风格和主题的音乐,反映出琵琶音乐题材的广泛性,从不同角度展现琵琶音乐的魅力。
23. 促节连倡,口吟手鼓。
- 解析:描述演奏这些曲目时,节奏紧凑,连续不断地歌唱,并且一边用口吟唱,一边用手击鼓(此处可能指配合琵琶节奏进行简单打击节奏的动作)。此句展现了演奏时热烈欢快的场景,突出琵琶音乐在演奏形式上的丰富多样,以及其在营造热闹氛围方面的作用,体现琵琶音乐的活泼与灵动。
24. 合韵谐声,和悦甜蜜。
- 解析:说明演奏时音韵和谐,声音给人以和悦甜蜜的感觉。强调琵琶音乐在和声方面的美妙,能够营造出愉悦、温馨的听觉感受,与前文激昂壮烈的曲风形成对比,展示琵琶音乐风格的多样性,既能表现激昂宏大的情感,又能传达出和悦甜蜜的情绪。
25. 吟清庙之肃穆,咏明堂之焕烂。
- 解析:指出琵琶演奏能够表现出清庙的肃穆庄严,以及明堂的辉煌灿烂。“清庙”是古代祭祀祖先的宗庙,象征着庄重、肃穆;“明堂”是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代表着辉煌、宏大。此句表明琵琶音乐具有强大的表现力,能够通过声音描绘出不同场景的氛围和特点,反映出琵琶在承载和传达文化、历史内涵方面的能力。
26. 歌帝德之弘盛,颂王公之勋焕。
- 解析:琵琶演奏还可以歌颂帝王品德的宏大昌盛,赞颂王公贵族的辉煌功勋。体现琵琶音乐在社会文化中的功能,它不仅是一种娱乐工具,还能用于歌颂和宣扬统治阶层的功绩与品德,具有一定的政治和文化意义,展示了琵琶在当时社会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27. 于是文人乃升,抗音而歌。
- 解析:在这样的情境下,文人登上舞台,提高声音歌唱。描绘出文人参与到琵琶演奏的场景中,展示了琵琶音乐在文化活动中的重要角色,文人的参与提升了琵琶演奏的文化氛围,也体现出琵琶音乐与文学艺术的紧密结合,丰富了音乐表演的形式和内涵。
28. 或歌《采菱》,或吟《下里》。
- 解析:文人所唱的歌曲,有的是《采菱》,有的是《下里》。《采菱》可能描绘了采菱的劳动场景和欢快情绪,《下里》通常指通俗的民间歌曲。此句表明琵琶演奏可以配合不同风格的歌曲,从高雅到通俗,展示了琵琶音乐在与其他艺术形式融合时的兼容性和适应性,反映出琵琶音乐受众广泛,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
29. 抚弦安歌,新声代起。
- 解析:演奏者一边轻抚琴弦,一边安详地歌唱,新的声音不断响起。描绘出一种和谐、美妙的音乐表演场景,强调琵琶与歌声的配合默契,“新声代起”体现出音乐在表演过程中的创新和变化,展示琵琶音乐不断发展、充满活力的特点。
30. 歌曰:“陟彼高冈,乐彼之园。玄鹤二八,延颈协鸣。”
- 解析:具体写出所唱歌词内容,登上那高高的山冈,喜爱那园中的景色。十六只玄鹤,伸长脖子一起鸣叫。歌词描绘出一幅优美、空灵的画面,营造出宁静而美好的意境,与琵琶音乐相互呼应,进一步展现琵琶音乐在营造意境方面的作用,使听众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音乐与文学相结合所带来的独特美感。
31. 若此之美,何异于《韶》《夏》《咸池》之乐也。
- 解析:作者认为这样美妙的琵琶音乐,与《韶》《夏》《咸池》这些古代经典音乐相比,并没有什么差异。《韶》《夏》《咸池》是古代备受推崇的高雅音乐,此句通过类比,高度评价了琵琶音乐的艺术水准,将琵琶音乐提升到与经典古乐同等的地位,充分肯定了琵琶音乐的价值和魅力。
32. 于时也,金石寝声,匏竹屏气。
- 解析:当琵琶演奏时,钟磬等金属乐器和石磬等石制乐器都停止发声,笙竽等匏类乐器和箫管等竹制乐器也都屏住气息。运用夸张手法,从侧面烘托出琵琶音乐的强大吸引力和表现力,其他乐器在琵琶演奏时都黯然失色,突出琵琶在众多乐器中的独特地位和魅力。
33. 王豹辍讴,韩娥止唱。
- 解析:王豹和韩娥都是古代着名的善歌者,这里说他们停止歌唱,同样是从侧面衬托琵琶音乐的美妙,连着名的歌唱家都被琵琶音乐吸引而停止演唱,进一步强调琵琶音乐具有无与伦比的感染力,能够征服最优秀的歌手,突出琵琶音乐在声乐艺术领域的卓越地位。
34. 天吴踊跃于重渊,王乔披云而下坠。
- 解析:“天吴”是古代神话中的水神,“王乔”是传说中的仙人。此句说水神天吴在深渊中踊跃,仙人王乔拨开云彩而下坠,运用神话传说和夸张的想象,形象地表现出琵琶音乐的神奇魅力,连神话中的神灵和仙人都被吸引,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浪漫主义色彩,突出琵琶音乐具有超越现实的感染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