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私怀谁克从?淹留亦何益
- 解析:“私怀”指诗人内心深处对亡妻的思念与悲痛之情。“克从”即能够跟从、倾诉。诗人在极度痛苦中自问,这种只属于自己的哀伤能向谁倾诉呢?“淹留”意为长时间停留、沉浸,诗人思考继续沉浸在这种哀伤中又有什么益处呢?此句体现出诗人在悲痛中的挣扎,一方面被痛苦紧紧缠绕,另一方面又试图从这种悲痛中解脱出来,反映出他内心的矛盾与无助。
4. 僶俛恭朝命,回心反初役
- 解析:“僶俛”表示勉强、努力,体现出诗人并非心甘情愿,而是出于无奈。“恭朝命”指遵从朝廷的命令。“回心”指改变心意,“反初役”即返回原来任职的地方。面对妻子离世的巨大悲痛,诗人在理智上明白需回归正常生活,履行自己的职责,尽管内心痛苦万分,但仍不得不勉强遵从朝廷安排,回去任职。这两句展现出诗人在现实面前的无奈与妥协,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社会环境对个人情感的挤压。
5. 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
- 解析:“望庐”是远望自家房屋,“思其人”表明看到房屋便不由自主地思念起亡妻。“入室”进一步深入屋内,“想所历”则回忆起与妻子共同经历的种种过往。这两句通过“望”与“入”两个动作,由外而内,生动地描绘出诗人对亡妻的思念之情如影随形。家中的一草一木、一房一屋,都承载着他们的回忆,每一个角落都能引发诗人对妻子深深的思念,体现出思念的深切与无处不在。
6. 帏屏无髣髴,翰墨有余迹
- 解析:“帏屏”指床帐和屏风,是室内常见陈设。“髣髴”形容相似、仿佛,这里指妻子的身影。诗人凝望帏屏,却再也看不到妻子仿佛在世时的模样,心中满是失落。然而,“翰墨有余迹”,妻子留下的笔墨字迹却依然清晰可见。“无髣髴”与“有余迹”形成强烈对比,凸显出妻子的离去与她生活痕迹的留存之间的反差,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对妻子的思念与阴阳相隔的痛苦。
7. 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
- 解析:“流芳”指妻子生前使用过的物品所散发的香气,“未及歇”表明香气还没有消散。“遗挂”指妻子生前悬挂在墙上的物件,“犹在壁”强调这些遗物依旧挂在原处。此句从嗅觉和视觉两个角度,再次强调妻子虽已离去,但她生活的痕迹却无处不在。香气的留存仿佛妻子刚刚离去不久,而墙上的遗物更是时刻提醒着诗人她的存在,这些细节描写让诗人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愈发浓烈,难以释怀。
8. 怅恍如或存,回遑忡惊惕
- 解析:“怅恍”描绘诗人神情恍惚的状态,“如或存”表现出他因过度思念,仿佛妻子还在身边的幻觉。“回遑”指回过神来后惊慌地四处张望,“忡惊惕”形容心中充满惊恐和不安。这两句细腻地刻画了诗人从思念产生的幻觉到清醒后的复杂情绪变化。在恍惚中,诗人似乎看到妻子仍在,可一旦清醒,残酷的现实让他陷入更深的痛苦与惊恐之中,将诗人对妻子的思念之深和失去妻子后的极度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
9. 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
- 解析:“翰林鸟”指栖息在林中的鸟儿。诗人将自己与妻子比作林中双栖的鸟儿,曾经夫妻二人如双栖鸟般相互陪伴,生活幸福美满。然而,如今妻子突然离世,就如同双栖鸟一朝之间只剩下一只独自栖息。通过这种比喻,诗人形象地表达出失去妻子后的孤独与哀伤,鸟儿的单只与曾经的双栖形成鲜明对比,使读者更能深刻体会到诗人内心的痛苦。
10. 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
- 解析:“比目鱼”在古代文化中常象征着夫妻恩爱、形影不离。诗人又以在河中同游的比目鱼自比,本应相伴终生的比目鱼,却在中途无奈地分离,以此来形容自己与妻子的生死之别。这一比喻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内心的悲痛,将夫妻间阴阳相隔的痛苦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现出来,让读者对诗人的遭遇感同身受。
11. 春风缘隙来,晨溜承檐滴
- 解析:“缘隙来”描绘春风顺着缝隙悄然吹入,“晨溜”指清晨屋檐下的水滴,“承檐滴”说明水滴沿着屋檐落下。此句描绘了一幅春日清晨的景象,本应是充满生机与希望的画面。然而,对于沉浸在丧妻之痛中的诗人来说,春风和檐滴的声音却格外刺耳,更增添了他内心的凄凉与孤独。这里以乐景写哀情,用春天的生机反衬出诗人内心的悲痛,使哀伤的氛围更加浓郁。
12. 寝息何时忘,沉忧日盈积
- 解析:“寝息”涵盖睡觉与休息的时刻,诗人表明无论何时,都无法忘记亡妻。“沉忧”指沉重的忧愁,“日盈积”说明这种忧愁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益累积。此句直接抒发了诗人对妻子的思念之情已深入骨髓,无时无刻不萦绕心头,而且这种痛苦并未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减轻,反而愈发沉重,将诗人被悲痛深深折磨的状态展现得淋漓尽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