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地下避难城。02区域是不是昨天又晃了两下?我昨晚睡着觉呢,突然就惊醒了。”
“嗯……是啊,这段时间,地质活动还在继续,时不时就有些动静。”
此刻,
人类文明的网络上,还有不少人们继续讨论着相关的话题。
而也在这一月,
负熵研究院,准备尝试氦3聚变反应堆的普及,
这是一种比之前氘氚聚变反应堆更高效的能源来源方式,
氦3聚变反应堆普及之后,也能够给此刻人类文明带来的更加充沛的能源。
人类文明想要快速回到地表,
事实上相当于,要重新改造一个恶劣环境的星球,
这是需要在各地下避难城市中,更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力才能够完成的,
而这,也离不开更加磅礴能源的支持。
不过,普及归普及,也没有取缔之前氘氚反应堆的运转,
氦3聚变原料来源在此刻的问题,氦3聚变反应堆在各地下避难城市的普及,也需要一步步慢慢来。
也是在这个时候,
人们再发现了一个问题,或者说,有一个问题更加清晰地直接显现了出来。
——各地下避难城市之间的往来问题。
……
此刻,末日危机之后,处于地表深处的各地下避难城市,
基本都是依靠自己地下避难城市中的能源,工业,立体农场等自给自足。
由于互相之间联系已经勉强恢复,同时有强人工智能同时统筹和负责着所有地下避难城市的基本运转,
各地下避难城市之间,倒是没有互相孤立和割裂。
基本也都按照负熵研究院提出的各项计划和此前末日危机来临之前的一些预案正常运行着。
只是,虽然信息交流上各地下避难城市之间的人们还是一个整体,
但各地下避难城市在这末日危机之后,互相实际的物质交换却成了问题。
地表,地下,水系海洋,乃至空中,各种常见的交通运输方式,
在此刻末日危机之后的地球环境下,都很难走通。
如果想要在地下,各地下避难城市之间,开辟一些地下隧道以联通各地下避难城市,
凭借人类文明目前的生产,开辟倒是没有太大问题。
但,此刻频繁发生着的一些地质活动,必然会将开辟出来的地下隧道来回折断。
而想要在此刻的地表上,修建一些轨道交通和陆路交通也是一样,
先不说遍地火山持续喷发带来的影响,频繁的地质活动,也让陆路交通很难进行。
水系和海洋的情况也差不多,水系在频繁的地质活动中很不稳定,海洋此刻都还在剧烈波动。
最后,在大气层中的空中运输,也同样受到此刻大气中过于丰富的‘物质’的影响,喷气式飞机很难遭受现在这种大气环境的折磨,
此外,还要考虑此刻地表大气氧含量极大程度下跌,对于依赖燃料的发动机的影响。
此刻,适合人类文明用作物资运输的,或许是旋翼类飞行器和螺旋桨类飞机,但这种飞行器的运输能力又是一个问题。
亦或者说,
这会儿,
人类文明急需一种,不依靠地面,海洋,来自于大气层的运输装置,运输技术,
来维持各地下避难城市中的交流。
……
这是一件有些紧迫的事情。
在2801小行星撞击危机到来前,
人类文明能够依赖于智能工业体系,几个月时间完成一座氦3聚变反应堆的建造,
还是在月球上,将人类文明的首座氦3聚变反应堆从完成的设计变成了具体的实物。
但此刻,在地下避难城市内,人们却很难办到。
各地下避难城市之间,物资难以交换往来,就意味着分处于不同区域内的智能工业集群,
没有办法在强人工智能的协调下完成配合。
这意味着,各地下避难城市内的智能工业集群只能够为自己地下避难城内的需要进行生产。
而想要在各地下避难城市内建造一个氦3聚变反应堆,
就需要各个地下避难城市,都掌握了一整套,氦3聚变反应堆建造过程中所需要涉及的所有,完整的智能工业生产链,生产体系。
这种方式先不说是否可取,
在短期内,也势必会影响人类文明生产力恢复和进一步发展的效率。
不过,
对于这件事情的解决,负熵研究院其实相当于已经有了一个现成的方向。
不依靠大气,不依靠地面,不依靠海洋的运输方式,
那不就是大气层外,宇宙环境下的物资运输方式吗?
在之前,人类文明在这个方向上,选择的化学火箭推进运载。
但如果利用化学火箭运输,将各地下避难城市内需要交换的物资发射到同步轨道再重新入轨,
即便是不考虑化学火箭的运载能力极限,似乎也要考虑一下运输成本的问题。
而运输成本的问题,
事实上也就是此前负熵研究院和秦裕考虑过的问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