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加岛的旱季来得猝不及防。林悦站在生态农场的了望塔上,望着漫山遍野的橡胶树苗在阳光下舒展新叶,远处光伏电站的蓝色阵列如同镶嵌在绿地上的宝石,正源源不断地向周边二十个村落输送电力。手机在口袋里震动,是沈逸辰发来的卫星照片——湄公河沿岸的太阳能灌溉系统已经铺设完成,红色的水流在无人机镜头下如同毛细血管,滋养着万亩稻田。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考察团明天到。"沈逸辰的声音透过听筒传来,带着穿越时区的微哑,"他们想把'生态扶贫'模式纳入全球可持续发展案例库,不过当地能源部的人似乎有别的想法。"
林悦低头看了看腕表,当地时间下午三点。了望塔下,阿坤正带着护林队给树苗刷防虫漆,他改良的竹制刷具比塑料刷节省三成成本,已经在五个村庄推广开来。"上午能源部的秘书来过电话,"林悦指尖划过栏杆上的刻度,那是三个月来橡胶树的生长记录,"说想把光伏电站的所有权收归国有。"
"意料之中。"沈逸辰轻笑,"上周马来西亚的新能源集团刚报价,想全资收购我们在柔佛州的项目。"
林悦转身下楼,木梯在脚下发出轻微的吱呀声。她想起半年前第一次与当地能源部长会面的情景:对方穿着定制西装,手指上的宝石戒指在会议室的灯光下闪闪发亮,直言不讳地说"公益项目需要政府背书",言下之意无非是想分一杯羹。
"林姐,联合国的人会不会很难搞?"小陈抱着文件夹跟上来,文件夹里是护林队的工作月报,阿坤的团队连续三个月评分第一,"听说他们的评估标准特别严,连厕所的排污系统都要检查。"
林悦接过月报,翻到社区建设那一页。阿坤的女儿阿雅画的光伏电站被印在封面上,旁边歪歪扭扭地写着"太阳的礼物"。"严是好事。"她指着报表上的曲线,"你看,自从用了光伏提水灌溉,周边村落的水稻产量提升了47%,但用水量反而下降了30%。这些数据比我们说一百句都有用。"
正说着,远处传来一阵喧哗。阿坤气喘吁吁地跑过来,手里举着个破了角的铁皮桶:"林小姐,您看!"桶里装着半桶浑浊的水,底部沉着一层褐色的淤泥,"下游的村子还是在用这种水浇地,他们的光伏板昨天被台风刮坏了三块,没钱修。"
林悦皱眉。台风季即将来临,前期安装的部分光伏板因为资金有限,用的是普通民用级别的支架。她当即给沈逸辰发信息:"申请紧急调拨一批抗风支架,优先补给下游五个村落。"
"资金可能会超支。"沈逸辰的回复很快,"德国银行那边对非盈利项目的审核越来越严。"
"用我的基金会垫付。"林悦回完信息,对阿坤说,"明天带考察团去下游看看,把实际情况告诉他们。"
阿坤愣住了:"可是...那些官员不是喜欢看漂亮的数据吗?"
"真正的扶贫从来都不漂亮。"林悦拍了拍他的肩膀,"我们要让他们看到问题,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次日清晨,联合国考察团的直升机降落在光伏电站的停机坪上。为首的布朗博士是位头发花白的生态学家,曾在非洲主持过类似的新能源项目。当阿坤带着他们穿过齐腰深的草丛,来到下游村落时,考察团的成员们都露出了惊讶的表情——歪斜的光伏板躺在泥地里,孩子们正用破布擦拭积灰的电池板,旁边的灌溉渠里流着铁锈色的水。
"这是三个月前安装的示范项目。"林悦蹲下身,掬起一捧渠水,水中的泥沙在指缝间簌簌落下,"因为缺乏维护资金和技术人员,30%的组件已经失效。"
当地能源部的陪同官员脸色难看,低声对林悦说:"林小姐,这些可以私下说,没必要让国际友人看笑话。"
布朗博士却突然开口,用流利的马来语问旁边的老农:"如果有人帮你们修好光伏板,你们愿意学习维护技术吗?"
老农黝黑的脸上皱纹堆在一起,指了指不远处正在给电池板接线的年轻人:"阿明在夜校学了三个月,他说能修好,就是缺零件。"
林悦心中一动。阿明是阿坤护林队的成员,初中辍学后跟着阿坤混过,现在是社区夜校的电工班班长。"我们有个'光伏匠人'计划。"她示意小陈打开平板电脑,展示学员们的结业证书,"从当地招募青年,由沈氏的工程师培训,合格后负责片区维护,工资由基金会和政府各承担一半。"
布朗博士接过平板,翻到阿明的作业——他手绘的电路图旁边,还画着光伏板与稻田的结合示意图。"这个模式很有意思。"老博士看向能源部官员,"政府提供政策支持,企业输出技术,公益组织负责社区动员,三者形成闭环。"
能源部长的秘书在一旁低声翻译,官员的表情渐渐缓和:"我们可以提供税收减免,但维护人员的编制必须纳入政府体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