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违背了项目初衷。"沈逸辰不知何时出现在人群后,他刚从新加坡赶过来,西装上还沾着露水,"社区自治才能保证可持续性。我们在云南的试点已经证明,村民自主管理的光伏电站,故障率比政府代管的低62%。"
林悦有些意外沈逸辰的出现,却默契地接过话头:"我们可以折中。由政府设立监管账户,基金会负责发放工资,技术考核由沈氏的工程师和村民代表共同完成。"她指着阿坤,"比如他,现在是护林队队长,同时也是社区管委会的成员,最清楚大家的需求。"
阿坤被突然点名,黝黑的脸涨得通红,下意识地挺直了腰板。布朗博士饶有兴致地问他:"你觉得这个计划能成功吗?"
"能!"阿坤的声音洪亮,"我们村的净水厂就是自己管的,上个月省了两千块电费,买了台新的消毒器。"他转身跑向旁边的木屋,很快抱来一本厚厚的台账,上面工工整整地记录着每日的用电量和维护支出,签名处是他歪歪扭扭的名字。
考察团的成员们传阅着台账,低声讨论起来。布朗博士翻到最后一页,看到阿雅画的太阳能消毒器,突然笑了:"我在非洲见过很多公益项目,大多像温室里的花。但这里不一样,你们把种子种进了土里。"
当天下午的座谈会上,当地政府出人意料地提出了合作方案:将邦加岛列为"生态扶贫示范区",由能源部牵头成立专项基金,沈氏集团负责提供光伏设备和技术培训,林悦的基金会则主导社区参与和环保教育,三方共同制定五年规划。
"我们研究过你们的模式。"能源部长亲自出席会议,手指在投影仪上的图表滑动,"光伏电站产生的收益,30%用于设备维护,40%投入社区发展基金,30%返还给参与管理的村民。这种'造血式'扶贫,比单纯的捐赠更有效。"
林悦注意到图表角落的小字——那是王工团队做的可行性分析,上面标注着不同村落的电力需求和生态承载能力。她侧头看向沈逸辰,他正低头记录着什么,晨光透过百叶窗落在他的笔记本上,映出"德国技术本土化"几个字。
会议结束时,布朗博士握着林悦的手说:"下个月的全球可持续发展大会,希望你们能来分享经验。但记住,越是被认可,越要警惕商业化的侵蚀。"他指了指窗外正在安装抗风支架的工人,"那些人才是项目的根。"
送走考察团,林悦和沈逸辰沿着光伏电站的围栏散步。夕阳将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远处传来孩子们的笑声——阿雅正带着小伙伴们给新栽的橡胶树系红绳,那是当地祈求丰收的习俗。
"德国合作方那边,我已经推掉了马来西亚的收购案。"沈逸辰踢了踢脚下的小石子,石子滚到光伏板下,"他们同意追加两千万欧元投资,用于抗风支架的研发。"
林悦想起三年前第一次和沈逸辰在云南山区见面的情景。那时他还是沈氏集团的继承人,西装革履地考察风电项目,对她提出的"光伏+社区"模式嗤之以鼻。而现在,这个曾经的商业精英,裤脚上沾着泥点,却能准确说出不同型号光伏板的转换效率。
"阿坤刚才说,想把护林队扩展成专业的生态维护公司。"林悦望着远处正在调试设备的阿明,他身边围了一群年轻人,"他们想承接周边岛屿的植被修复工作。"
"我让法务部准备合同了。"沈逸辰掏出手机,展示着刚收到的照片,"云南的彝族村寨已经开始用我们的模式,他们把光伏板架在苹果园里,既发电又遮阳。"
暮色渐浓,光伏电站的指示灯次第亮起,如同散落的星辰。林悦收到王工发来的视频,画面里,轮椅上的老人正对着一群外国记者讲解生态农场的水循环系统。
"你看,"林悦把视频递给沈逸辰,"旧敌的余烬,真的长出了新苗。"
沈逸辰看着视频里王工神采飞扬的样子,突然握住林悦的手。她的指尖因为常年在户外工作,带着薄茧,却很温暖。"下个月去日内瓦,"他的声音很轻,被风吹得有些模糊,"我们一起去。"
远处的工地上,阿坤正带领队员们安装最后一块光伏板。夕阳的金光洒在他们身上,给蓝色的电池板镀上了一层金边。阿雅举着写有"欢迎回家"的牌子,在人群中蹦蹦跳跳,她的新书包上,印着一个小小的太阳能图案。
林悦抬头望向天空,星星已经开始闪烁。她知道,这条"生态扶贫"的路还很长,会遇到更多的挑战和分歧,但只要像这些光伏板一样,牢牢扎根在这片土地上,就一定能汇聚成照亮未来的光。
喜欢都市权爱之世家风云请大家收藏:(www.zjsw.org)都市权爱之世家风云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