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沙侗寨则是江口另一个极具特色的旅游村寨。整个村寨依河而建,一栋栋灰瓦白墙的侗家木楼错落有致,寨前宽阔的广场中央矗立着高大的鼓楼,成为村寨的标志性建筑。每到夜晚,鼓楼灯火通明,侗族同胞们身着盛装,围着篝火载歌载舞,游客可以加入其中,学跳侗族多耶舞,感受侗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寨内的农家乐、民宿各具特色,游客既能品尝到酸汤鱼、腌鱼腊肉等地道的侗家美食,又能在舒适的环境中享受悠闲的乡村生活。
在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方面,江口县不断加大投入。建成了多个高标准的游客服务中心,配备了专业的导游团队、完善的交通换乘系统和先进的智能导览设备,为游客提供全方位、便捷的服务。大力发展旅游交通,开通了多条景区直通车线路,实现了景区与高铁站、汽车站的无缝对接;在景区周边建设了大型停车场,缓解了旅游旺季停车难的问题。同时,积极推进“旅游 +”融合发展,将旅游与文化、体育、农业等产业深度融合,举办了梵净山国际马拉松、山地自行车赛、民俗文化节等一系列活动,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进一步提升了江口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2023年,全县累计接待游客200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超200亿元,旅游业已成为江口县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2. 现代服务业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江口县的现代服务业也迎来了快速发展期。在交通物流领域,依托便捷的高速公路和铁路网络,积极打造黔东地区重要的物流节点。建成了多个现代化的物流园区,引进了顺丰、圆通等知名物流企业,构建了覆盖城乡的物流配送体系。这些物流园区集仓储、分拣、配送、信息服务等功能于一体,为当地农产品外销、旅游商品流通和工业产品运输提供了高效便捷的服务。特别是在农产品物流方面,通过建设冷链物流设施,解决了茶叶、冷水鱼、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的保鲜运输难题,使得江口的优质农产品能够快速、新鲜地送达全国各地市场。
电子商务发展势头强劲,江口县建成了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整合了全县的电商资源,为企业和创业者提供技术培训、品牌培育、营销推广等一站式服务。积极培育本土电商企业和农村电商带头人,鼓励农民通过直播带货等形式销售特色农产品。利用抖音、淘宝、拼多多等电商平台,“江口抹茶”“梵净山冷水鱼”等特色产品的线上销售额逐年攀升。2023年,全县农产品网络销售额突破5亿元,电商产业带动了5000余人就业,成为促进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金融服务不断完善,各大商业银行纷纷在江口设立分支机构,推出了一系列针对旅游、农业、小微企业的特色金融产品,为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同时,保险、证券等金融业态也日益丰富,形成了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体系,有效满足了不同群体和企业的金融需求,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金融保障。此外,餐饮、住宿、商贸等传统服务业也在不断提质升级,一批高端酒店、特色民宿和商业综合体相继建成开业,满足了游客多样化的消费需求,进一步提升了城市的服务功能和品质。
五、社会事业:幸福民生的坚实保障
(一)教育事业
江口县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持续加大教育投入,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在学前教育方面,大力实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工程,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30余所,新增学位4000余个,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5%以上。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园模式,以县城优质幼儿园为龙头,带动乡镇幼儿园协同发展,通过教师交流、资源共享等方式,缩小城乡学前教育差距。同时,注重幼儿园特色发展,将民族文化融入学前教育课程,开设了土家族摆手舞、侗族大歌等特色兴趣班,让幼儿从小感受本土民族文化的魅力。
义务教育阶段,全面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和优质均衡发展。近年来,累计投入资金8亿余元,新建、改造中小学教学楼、宿舍楼、运动场等基础设施,所有学校均配备了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实验室、图书室等功能室,实现了“班班通”和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全覆盖。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特岗教师招聘、人才引进、教师培训等多种方式,不断优化师资结构,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实施“名师工程”,培养了省级骨干教师20名、市级骨干教师50名,发挥名师引领作用,带动全县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升。全县义务教育巩固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6%以上,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城乡学生都能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职业教育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江口县中等职业学校开设了旅游服务与管理、茶叶生产与加工、电子商务等特色专业,与县内旅游企业、茶叶企业、电商企业开展深度校企合作,建立了多个实训基地,推行“订单式”培养模式。学生在校期间既能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又能在企业进行实习实践,毕业后可直接上岗就业,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8%以上。同时,学校还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面向农村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等群体,开展茶叶加工、烹饪、美容美发等技能培训,年培训人数达2000余人次,为地方产业发展培养了大量实用型技能人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