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善一听了白先生的疑问,笑一笑跟他讲:“白先生无须多虑,我买完了,肯定不会随身带着去安南,来回折腾啥呢。早打算好了,直接让余杭的商队给送到都城,交给王侍郎就好了。”说是这样说,其实还是用空间带,让外人送货,不得花运费啊,运费跟货物本身等值了。等人把货送到余杭的李家货仓后,趁白先生去灵隐寺听经,把所有货物收入了空间。
车队一到岭南的地界,天气就热得不像话了。白先生久居安南,早习惯了炎热,李家商队分很多支,走不同的路线,这一支常走岭南,都是从岭南招的伙计,也习惯了热天。可王善一这个北方人就嫌热,为了方便,她一直着男装,内里套了竹衣,外罩一件轻薄的灰色交领纱衣,连鞋子都穿了自制的布凉鞋,扇子不离手。
看得白先生直想笑,安南比岭南还热,一年四季都热,只在雨后会清凉一会儿。早晚太阳不毒,有海风还稍好一点,白天一直热,姑娘这么怕热,估计在安南呆不了多长时间。
还好有空间加持,每天晚上,王善一能进空间洗个澡,凉快凉快。这一路可不轻松,以后还是少来。到达广西的海边,长孙氏有进出安南的大海船,主要靠风力开动,辅助一些岛屿之间的铁索拉扯,一年只有某些季风起时才能运转,运费可不便宜。这也是为什么白先生非要匆忙回来的原因,就是怕入冬之后,风向改了,更不好渡海。
王善一在青州时,找了个空儿,去了一趟渤海湾,算是见过海的。不过,她没见过南边的海,这边的海水更清更蓝,感觉也更辽阔。这个时节已入秋了,风浪相对平稳,不过,王善一还是出现了严重的晕船现象,成天头晕恶心,十分难受。幸亏白先生带了一些安南那边秘制的晕船药丸,吃了有奇效。不过再有效,也是病恹恹的,时常躺在客舱休养。
中秋节前总算赶到安南,卸了船,一下船,王善一生龙活虎了,什么都感兴趣。白先生一到安南城就如鱼得水了,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全都知道。一面让人把车队先拉到自己住的地方,他家就在与总督府隔了一条街上的菩叶坊里,他拉着王善一去吃南味的海鲜。
王善一让帮忙租房子的事,他想过了,还租什么房子,根本住不了多长时间,就住在自己家好了。他们家五进大宅,当初老侯爷让人给修建的,客房底下有地下室,后花园有二层的观景楼。家里人口简单,就老两口,十个仆婢,莫说住一个王姑娘,就是住上十个八个的都没任何问题。何况,王姑娘怕热,住后花园的观景楼上,晚上海风吹过来,清清爽爽的,指定喜欢。他把情况一说,王善一略微考虑,也行吧,到了人家的地盘,就听人家的安排呗。
安南的海鲜做法简单,就是大锅干焖,什么海参、螃蟹、大虾、扇贝、各种海螺,堆上一大锅,放点净水,大火蒸煮两刻钟左右。用当地的酸豆、酸桔、野海椒、蒌叶等舂烂,加些蒜沫、酱汁,做成酸辣口味的蘸水,好吃不拿人。有一样虾的做法与众不同,把虾去了壳和虾线,打成浆,裹在甘蔗上炸,更加清甜好吃。主食有猪肉粽、米粉汤、炸米糕等等,很有地方特色。王善一真是大快朵颐,吃得心情极好,又打包一些,给空间的小伙伴们尝鲜。
酒足饭饱之后,天色已暮,海风从四面八方吹来,惬意极了。王善一悠闲地跟着白先生逛街。南方与北方不同,这边入夜比白日还热闹呢,有好几处大夜市,灯火通明。夜市上卖的那些东西,有一多半王善一都不认识,是一些南方独有的香料、药草、菌菇,还有当地独有的果蔬。另有各种大小贝壳,大螺、砗磲、珊瑚、红木料。还有水牛角制的大小梳篦,手工制的贝壳风铃,竹编的遮阳帽等等。王善一手痒,又买了许多有用没用的,看得白先生直发笑。当下劝道:“王姑娘,看看热闹就行了,东西一般先别买。你想要这些东西,老夫回头给你找得力的人,他们家里都有好货,才舍不得拿到夜市上来。”
王善一发现,安南城建造模式是仿都城永安的形制,不同的是没有坐北朝南。白先生解释说南北气候不同,风向差很多,北方自然喜欢朝阳的宅子,可是南方怕晒,实在是没有必要。这安南新城是长孙老侯爷在原来的城址偏北十五里,重新让人规划建制,大概用了二十三年才完全建好。城内也采用坊市制度,不过管理上没有都城那种政治城市严格。虽有四个市场,都是一大早就开市,晚上也可以营业,有些小店甚至夫妻轮班,全天候经营呢。
城里基本上也不实行宵禁,只是入夜之后,八门关闭,只留面海方向的那一个城门,望海门,日夜有人把守,检查进出城的路条。因为这边临海,有不少渔人夜晚外出打渔,妇人早出赶海。还有制盐工,更是三班倒的忙碌,白日晒盐,夜晚打包。这些人或日夜颠倒,或夜以继日,随时要进出城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