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的槐花正盛,细碎的白花落在GA大学附属医院的青瓦上,像撒了把碎银。
祁同伟的奥迪 A6L 停在住院部楼下,他特意换了身藏青色便装,手里拎着两罐信阳毛尖 —— 这是老家茶农送的,特意让妻子林小婉炒了又炒,说是 "给王老尝尝当年的味道"。
八楼 VIP 病房的门虚掩着,消毒水的气味混着旧书的纸香飘出来。
祁同伟敲门时,听见里面传来钢笔划纸的沙沙声,推开门,就看见王承宗老人趴在病床上,正用颤巍巍的手在泛黄的笔记本上写着什么,背后的靠垫上别着枚褪色的军功章,五角星在晨光里微微发暗。
"师父,我来看您了。" 祁同伟轻声说。
老人抬起头,霜雪般的眉毛抖了抖,浑浊的眼睛亮起来:"同伟啊,又带什么东西?上次捎的毛尖还没喝完呢。"
他指了指床头柜上的搪瓷缸,里面泡着的茶叶正是祁同伟去年送的。
祁同伟鼻子发酸。三个月前王老查出肺癌,他来探望时老人还能在病房里打太极拳,如今却瘦得几乎陷进床垫里,唯有床头那排老照片还带着当年的气势 ——
解放战争时期的侦查照、破获建国后首起劫机案的庆功照、还有祁同伟博士毕业时师徒俩的合影,老人穿着藏青中山装,笑得比谁都开怀。
"您看这是什么。"
祁同伟从纸袋里掏出幅卷轴,"上次您说想看老家的毛尖茶园,我让镇上的画家画了幅《茶山晨雾图》,您瞧这落款,还是当年您教我的瘦金体。"
王老接过画轴,指尖抚过宣纸:"字还是太飘,当年在GA大学教你写 ' 执法如山 ',手腕要像握枪一样稳。"
他忽然指着照片墙,"把你毕业那年的合照换上,省得别人说我王承宗的关门弟子当了副部长就不认师父。"
护工进来换输液瓶时,祁同伟瞥见床头柜最下层的抽屉半开着,露出本泛黄的笔记本,封皮上 "案件纪要" 四个大字是王老的亲笔。
他趁老人打盹时悄悄翻开,1983 年严打时期的审讯记录跃入眼帘,墨迹浓淡间还能看见当年的批注:"嫌疑人口供矛盾处需查往来电报调取火车站货运单第 78 号 "。
"别看了,都是老黄历。"
王老突然开口,吓得祁同伟赶紧合账本,"那年你在汉东办周正雄案,我就说过,查经济犯罪要像绣花,线头在哪,针就得往哪扎。"
祁同伟扶老人坐起,注意到床头摆着的放大镜下压着张报纸,头版标题是《祁同伟升任GA部副部长:从山村走出的刑侦专家》。
老人用红笔在 "山村" 二字下划了三道线,旁边写着:"戒骄戒躁,勿忘初心"。
"师父,您还是这么犀利。"
祁同伟笑道,"昨天中组部谈话,赵明德副部长还提起您,说当年您在 GA 局推行的 ' 三重证据链 ' 至今还在沿用。"
王老哼了声:"少给我戴高帽。听说你把 2005 年的股票全抛了?"
他突然压低声音,"最近有人盯着你?"
祁同伟的手顿在老人后背:"师父放心,当年您教的 ' 身正不怕影子斜 ',我一直记着。"
"京城GA大学的操场,当年你打靶的姿势还在眼前。"
王老咳嗽两声,护工赶紧递来温水,"从山村到副部长,路上的石头比山路还多。当年我带的徒弟里,栽跟头的都是忘了自己从哪来的。"
下午阳光斜照时,王老让祁同伟从衣柜里取出个木盒,里面整整齐齐码着二十几本教案,纸页间夹着发黄的简报和照片。
祁同伟翻到 1998 年的刑侦课教案,看见自己的名字被红笔圈了七次,旁边写着:"祁同伟:逻辑严密,善抓细节,唯太求完美,易失先机。"
"那年你在GA大学读博士,博士论文写《跨境犯罪证据链构建》," 王老盯着天花板,仿佛回到年轻时光,"我让你去云南边境蹲点三个月,你每天写两千字观察笔记。"
祁同伟摸着教案上的批注,忽然想起 99 年冬天,他在GA大学宿舍写论文冻得发抖,王老把自己的羊皮手套塞给他,第二天却看见老人裹着军大衣在办公室打寒颤。
此刻老人床头的台历上,还记着他每次探病的日期,最新一条是 "5.9 同伟升任副部长,晚七点来电报喜"。
"师父,您教我的,我都记着。"
祁同伟握住老人的手,掌心的老茧蹭得他生疼,"当年您说 ' 警徽不是金子做的,是老百姓的信任铸的 ',我把这话刻在办公室的镇纸上了。"
王老突然笑了,从枕头下摸出个小纸盒:"知道你升任副部长,师父没什么好送的,把当年在 GA 局的老茶杯给你。"
瓷杯上的釉彩已经剥落,却还能看出 "为人民服务" 五个字,"1952 年破获第一起跨国走私案时,老百姓送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