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年 4 月 5 日,首都樱花正盛。祁同伟攥着温热的报到证站在ZY党校北门,朱红围墙上的鎏金校徽在晨光中闪烁。
身后传来自行车铃响,林小婉的白色捷安特停在身侧,车筐里的牛皮纸袋露出师母手编的辟邪红绳,绳尾系着王老苍劲的《新婚注意事项》。
接待室里,中年女干部的眼镜片闪过微光:"汉江省的 ' 法律明白人 ' 制度,ZZ部张副部长圈了三次重点。"
她递过学员证时压低声音,"309 室的李司长刚从新疆回来,点名要听你讲基层合同模板。"
"穿旧制服更得民心。"
祁同伟抚过磨毛的袖口,忽然听见身后有人唤他名字。
转身见一位挂着西部省份工作牌的中年汉子快步走来,手里攥着卷边的《软暴力犯罪案例精解》:
"祁处长!我是陇西县的老周,我们那儿用你的 ' 法律明白人 ' 手册调解了三十七起土地纠纷!"
两人握手时,老周胸前的党徽蹭到祁同伟的学员证:"能不能留个电话?我们县正愁电商合同纠纷怎么处理..."
话未说完,又有两位学员围过来,其中一人举着手机里的ZZ部通报:"您在滨湖搞的防坠网普法,现在成了我们街道的标准配置!"
报到手续办完,林小婉推着自行车与祁同伟并肩而行。
樱花道上,一位戴金丝眼镜的学者突然驻足:"祁同志,我是ZY党校法治研究中心的张力。"
他指着宣传栏上的漫画展板,"您把法理翻译成菜市场语言的做法,正是我们正在研究的 ' 基层治理话语体系 '。"
递来的名片上印着 "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院",祁同伟刚接过,又有辆共享单车停在旁边。骑车的年轻人摘下头盔,露出警院校徽的领带夹:"师哥!我是 02 级的小林,现在GA部五局!"
他熟稔地捶了捶祁同伟肩膀,"当年您在城东派出所写的接警笔记,现在还是我们新警培训的教材!"
林小婉看着祁同伟被学员们簇拥的场景,忽然想起 1999 年实验室里,他被师弟师妹们围着请教野藤证据保存法的模样。此刻樱花落在他磨旧的西装上,竟与当年警服上的粉笔灰同样动人。
宿舍楼前的公示栏旁,三四位学员正对着 "学员年龄统计" 表议论。
"这位汉江来的祁同伟,就是写《接警本里的法哲学》的实战派!"
有人晃着手机里的电子书,立刻有学员掏出笔记本要求签名。
"基层执法没那么多高深理论。"
祁同伟接过递来的钢笔,在笔记本上画下简易的证据链模型,"就像菜市场的电子秤,既能称菜也能称重合同 —— 关键是让百姓看见法律的分量。"
围过来的学员中,有来自长三角的开发区主任,有中部省份的司法局长,笔记本上的速写很快被拍成照片发往工作群。
林小婉趁机递上GA部物证中心的宣传册:"各位领导,我们新研发的基层物证箱改良版,融入了祁同志在汉东山区的野藤保存法..."
话未说完,西北那位老周已掏出手机联系本省物证部门,金丝眼镜的张力教授则记下了林小婉的联系方式,说要邀请她去研究院做案例分享。
傍晚的学员食堂,祁同伟刚打好饭菜,就被邻桌的学员拽到空位。
"祁大哥,给我们讲讲怎么让老百姓信任执法者?"
说话的是位年轻的社区书记,胸前的工作牌还别着 "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 奖章。
"把警服穿成邻家大哥的模样。" 祁同伟指了指自己的袖口,"当年在城东派出所,我帮王大爷追被骗的养老钱,每天蹲在他的菜摊旁记账 —— 后来他逢人就说,穿制服的比亲儿子还靠谱。"
周围学员纷纷点头,有人打开录音笔,有人拍下他磨旧的袖口作为基层调研素材。
林小婉端着餐盘坐下时,看见祁同伟正在给几位学员画 "软暴力时间轴",忽然想起上午在宣传栏看见的场景:一位少数民族学员对着展板上的菜市场漫画拍照,配文 "终于找到让牧民理解合同法的办法"。
这些瞬间让她明白,党校的课堂早已延伸到樱花道、食堂和宿舍,而祁同伟就是流动的基层法治教科书。
送走最后几位请教的学员,祁同伟回到宿舍时已近深夜。
书桌上,林小婉留的记忆棉枕头旁,摆着十几张新交换的名片:有边疆地区的派出所长,有法学核心期刊的主编,还有参与ZY政策起草的研究员。
手机震动,是老周发来的短信:"祁大哥,我们县打算聘您做法治顾问!"
附带的照片里,陇西县的干部们围在打印机前,正在装订他手写的证据链模型。
祁同伟忽然想起高育良说的 "法治要长在泥土里",此刻这些来自天南海北的名片,不正是法治种子的传播链?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