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芝麻、核桃仁油脂重?故仅取微量碾碎(一小匙),取其色黑入肾、滋养精髓之意,其油脂,融入粥中米油,反增香滑,更由菊花之清散助其运化!”
“诸般辅材,用量皆如‘画龙点睛’,点到即止!主材唯粳米、山泉,取其平淡冲和,滋养胃气,承载诸味!慢火熬炖,令其水乳交融,化诸物药性于无形,唯留其滋养调和之精华!此乃‘以食养气’,绝非‘以药治病’!其效,非补益,而在‘安’五脏之神,‘和’周身之气!如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岂是虎狼之药可比?”
他这番论述,将中医“药食同源”、“平衡调和”的理论运用得淋漓尽致,结合食材的极微量使用和烹饪方式的解释,将一锅看似“杂烩”的粥,硬是拔高到了“调和阴阳、微调气机”的养生至理层面。不仅回应了张世安的所有质疑,还显得高深莫测。
张世安被他说得一愣一愣的,张着嘴,想反驳,却一时找不到切入点。徐鑫对每一味食材的用量控制(虽然模糊,但强调了极少)和相互制约关系的解释,听起来…似乎…有那么点道理?尤其是那句“非补益,而在安神和气”,确实切中了脉案中“温养安神、调理气机”的要旨。
徐鑫趁热打铁,语气放低,带着一丝“同僚探讨”的意味:“张御医乃国手,精通药性。小子斗胆请问,若按小子之法,严格控制用量,文火慢熬,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此粥可有一丝‘惊扰’殿下虚不受补之体的可能?其‘安神’、‘和胃’之功,是否远大于其微不足道的潜在‘寒凉滋腻’之弊?”
他把问题抛回给了张世安。在如此严格控制用量和烹饪方式下,这粥的风险几乎为零,而其潜在的益处(哪怕只是心理安慰和流质营养)却是实打实的。
张世安的脸色一阵变幻。他盯着灶台上那些处理得干干净净、用量明显被严格控制的食材,又看看徐鑫那只包裹着、却仿佛蕴含着某种神秘力量(和威胁)的右手,再想想毛骧那冰冷的眼神和太子好不容易出现的一丝转机…强行否决,理由似乎并不充分,反而显得自己心胸狭隘,阻挠为殿下“分忧”。
他重重地哼了一声,语气依旧生硬,但态度明显软化:“哼!巧舌如簧!纵然你说得天花乱坠,此等前所未有之方,仍需慎之又慎!熬制过程,本官需全程监督!所用之水、所取之料,皆需记录在案!熬成之后,本官需先尝!”
“这是自然!” 徐鑫心中一块巨石落地,连忙应道,“有张御医亲自把关,小子方能安心!请!”
张世安板着脸,不再言语,负手站在灶台旁,如同监工。王德全和小顺子这才敢喘气,连忙按照徐鑫之前的吩咐,继续操作。
灶火重新燃起,小小的砂锅架在文火上。浸泡好的粳米、莲子、百合、山药丁、银耳碎依次投入清澈的山泉水中。徐鑫忍着右手的剧痛,左手拿着长柄木勺,笨拙却异常专注地慢慢搅动着。随着温度升高,米粒在水中翻滚舒展,莲子百合的清香、山药的粉糯气息、银耳的胶质渐渐弥散开来。
时间在慢火细熬中流逝。粥汤逐渐变得浓稠,米粒开花,各种食材的精华融入其中,呈现出一种温润如玉的淡米黄色。徐鑫严格控制着火候,不让其沸腾过剧。
待粥体绵稠,米香浓郁之时,徐鑫示意小顺子将碾碎的黑芝麻、核桃仁撒入,搅拌均匀。最后,投入两三朵洗净的干菊花。
菊花入粥,受热瞬间,一股极其清雅、微带凉意的菊香骤然升腾而起,如同点睛之笔,瞬间冲淡了粥的浓腻感,将那融合了米香、莲子百合清香、山药甘甜、银耳胶润、芝麻核桃油香的复合气息,提升到了一个清雅怡人的层次!整个小灶间都被这股奇异的、令人心神一静的香气笼罩。
张世安紧绷的脸色,在闻到这清雅香气时,也不由自主地缓和了一丝。他眼中闪过一丝讶异。
粥成。徐鑫小心地盛出一小碗,恭敬地双手(主要是左手)奉到张世安面前:“请张御医品鉴。”
张世安板着脸,接过碗,先用银针试了毒(例行公事),然后拿起小勺,舀起半勺。粥体细腻绵滑,各种食材几乎完全融化,只余下米粒和山药的绵软颗粒。他吹了吹,送入口中。
温热的粥滑入舌尖。首先是那股清雅的菊香,令人精神一振。紧接着,是粳米熬煮到极致的甘甜米香和柔滑口感。莲子百合的微涩被完全煮化,只留下淡淡的回甘和若有若无的安宁静气。山药的粉糯带来一丝满足感,银耳的胶质增添了顺滑。芝麻核桃的碎末提供了微妙的颗粒感和油润香气,分量恰到好处,丝毫不腻。所有的味道都融合得极其和谐,清淡却不寡淡,温润滋养,咽下后,口中留着一丝甘甜和难以言喻的舒适感,仿佛五脏六腑都被温柔地熨帖了一下。
张世安闭着眼,细细品味着,脸上的严厉线条不知不觉间彻底松缓下来。他虽然嘴上不肯认输,但身体的感觉骗不了人。这碗粥…确实不凡!其“安神”、“和胃”之效,似乎…并非虚言!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