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八五回 孔明三眼识本源 四圣实为守门神
第一节 三眼开阖 诸葛深夜悟本源
时维七月,江汉之交夜气如霜,蜀营中军帐内烛火摇曳,映得帐壁上的《八阵图》拓本忽明忽暗。诸葛亮素袍披身,案前横列四物:一块青灰色顽石,石纹如流云却隐现星轨;一卷黄麻经卷,字迹非篆非隶,似虫蛀却藏韵律;一盏青铜灯,灯芯跳跃间竟现楼台海市;一条玄铁锁链,链环相扣处隐有电光流转。
帐外更漏敲过三响,诸葛亮取过那枚顽石,指尖抚过石面时,忽觉眉心一阵温热。自南征孟获时偶得“观气”之能,后经五丈原星象淬炼,这第三只“天眼”渐已觉醒,今夜恰逢四物齐聚,竟似有共鸣之意。他缓缓阖目,默运心法,刹那间眉心裂开一道微不可察的缝隙,一点莹白光华自隙中透出,照得帐内四物齐齐震颤。
“咄!”一声低喝如金磬裂帛,诸葛亮天眼乍开,只见那顽石表层寸寸剥落,露出内里非玉非石的质地,石心竟嵌着无数细如发丝的银线,纵横交错如星河图谱。再观经卷,黄麻化为透明薄片,其上字迹化作流光游走,组合成一幅幅奇异图景:巨船破云而行,身披甲胄者手持长杖指天,空中有三足金乌状器物喷吐烈焰。
青铜灯的幻境愈发清晰,原是座悬浮于云端的城郭,城门前立着四人:一猴面金甲者持棍怒目,一猪形巨汉提耙而立,一青面獠牙者握宝杖垂首,还有一僧衣者合掌而立,四人额间皆有相同印记,似是某种徽记。玄铁锁链则发出嗡鸣,链环上浮现出古奥符文,与经卷流光隐隐呼应。
“原来如此……”诸葛亮天眼微阖,额间光华渐敛,掌心已沁出冷汗。他早年读《山海经》《穆天子传》,只当是古人诡谲想象,此刻方知那些“奇肱国飞车”“昆仑之虚悬圃”,竟是失落的史笔。那猴、猪、河妖、僧人,哪是什么佛道护法,分明是披挂异宝的战士!
帐外忽有夜风穿营,吹得烛火骤暗。诸葛亮抬眼望向帐门,只见门帘微动,一道黑影如狸猫般闪过。他不动声色,取过经卷收入木匣,指尖在匣上三叩,匣身隐现八卦纹路——这经卷自赤壁战时于江底捞出,屡次异动皆与“归位者”传说相关,今夜窥得本源,更知其重逾泰山。
“军师夜审四物,可有新得?”帐门被轻轻推开,陆逊身披白袍立于阶前,身后跟着两名持剑亲卫。吴军自与蜀军合兵以来,虽共抗曹魏,却始终各存机心,陆逊此来,明为探问,实则监视。
诸葛亮微微一笑,将顽石推至案前:“伯言请看,此石非人间所有。”陆逊上前细看,只见石面星轨隐隐流转,竟与他幼时在吴郡天文台所见星图暗合,不禁面色微变:“莫非是……陨星之核?”
“非止陨星。”诸葛亮取过青铜灯,以火镰点燃,灯焰腾起时,幻境中那四人影像愈发清晰。“伯言可知这四人来历?”陆逊凝视片刻,眉头紧锁:“似是释家经文中的护法神,却又……”他忽然住口,那猴形者手中铁棒上的云纹,竟与吴宫秘藏的“禹王神针”拓本一般无二!
就在此时,帐外传来一阵喧哗,夹杂着兵刃碰撞之声。陆逊亲卫厉声喝道:“何人闯营!”诸葛亮与陆逊对视一眼,同时起身出帐,只见月光下一道黑影正与蜀军侍卫缠斗,那人手持短刀,身形矫健,竟是吴营的甘宁!
“兴霸深夜至此,意欲何为?”陆逊沉声喝问。甘宁被侍卫按倒在地,口中兀自叫道:“那经卷藏着破曹秘辛,凭什么由蜀军独掌!”原来他听闻诸葛亮夜审四物,竟想趁乱盗取经卷,却不知帐外早有赵云布下的“雁行阵”。
诸葛亮看着被押下去的甘宁,眉头微蹙。他天眼余光扫过甘宁后颈,只见那里隐现一圈淡红色印记,与经卷幻境中僧人额间徽记隐隐相似——这“紧箍”之兆,竟应在此处,看来“惩戒机制”早已启动,只是世人懵懂不知罢了。
帐内烛火复明,诸葛亮重新落座,指尖在案上轻叩。陆逊望着那只木匣,语气凝重:“军师既知四物本源,何不明言?”诸葛亮取过一杯冷茶,缓缓饮下:“伯言可知‘先民’之说?上古有大能者乘槎星河,播撒文明,后因内乱分裂,一部留守地球,一部远遁深空——这四人,便是留守者造出来的‘守门神’啊。”
话音未落,帐外惊雷乍响,一道闪电划破夜空,照亮了帐壁上“汉贼不两立”的题字,也照亮了陆逊眼中的震惊。原来那些口耳相传的神佛妖魔,竟是史前战争的遗影;原来他们此刻争夺的城池、疆土,早已是上古文明的弃子。
第二节 四圣本相 吴蜀帐内起疑云
雷声响罢,帐内陷入死寂,唯有烛花偶尔噼啪轻爆。陆逊握着剑柄的手指微微发白,他自幼饱读史书,熟知“绝地天通”“大禹治水”等典故,此刻被诸葛亮一语点破,那些被视为“神话”的记载忽然有了血肉——难怪《尚书》载“共工怒触不周山”时“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那哪里是天柱崩塌,分明是星际战舰坠毁时的惊天动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