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延熙十六年秋,汉中之地,再次旌旗蔽日,杀气冲霄。姜维强抑着上次兵败的“郁结之气”,再起二十万大军,这几乎是蜀汉倾国之力。廖化、张翼这两位硕果仅存的“百战宿将”,其“老成之意”虽不如当年勇锐,却也带着一股不成功便成仁的悲壮,分任左右先锋。夏侯霸,这位身负国仇家恨的降将,其“复仇之意”与对故国的复杂情感交织,担任参谋。老将张嶷则负责粮草调度,维系着这支大军的“后勤命脉”。
大军出阳平关,姜维与夏侯霸并辔而行,商议进兵之策。“向日出兵,急于求成,反遭挫折,使我大汉锐气受损。”姜维面色凝重,他能感觉到,蜀汉的“国运之气”,如同一盏将残的油灯,每一次大的消耗,都可能加速其熄灭,“今番再出祁山,魏贼必定加强防备,雍凉之地,已非善地。公长于彼处,可有奇策?”
夏侯霸双眉紧锁,他深知司马氏父子用兵谨慎,其“守御之意”如同铁壁,寻常攻坚难以奏效。他沉吟半晌,道:“陇西诸郡,以南安最为富庶,其地‘丰饶之气’能养一方兵马。若能先下南安,则我军便有了稳固的后方,进可攻,退可守。上次北伐之所以功败垂成,除了魏军势大,亦有羌兵未能及时策应之故,致使我军‘孤军之气’难支。此次,当先遣使说服羌王,许以重利,结其‘贪婪之意’与‘悍勇之气’为我所用。而后大军出石营,经董亭,避实就虚,直取南安,方可出其不意。”
姜维闻言,眼中精光一闪,赞道:“公此言,深合兵法虚实之道!先以羌兵为饵,牵制魏军主力,我军则暗度陈仓,妙哉!”
他当即派遣辩士郤正为使,携带大量金珠蜀锦等贵重财物,深入羌地。这些财物,不仅是物质上的贿赂,蜀锦之上更由巧匠绣上了代表蜀汉“炎汉正朔”的图腾,暗含一丝“正统之气”的引诱。羌王迷当,本就是贪婪之辈,其部族信奉原始的“萨满巫术”,对中原的繁华与力量既敬畏又垂涎。见了这许多奇珍异宝,又听郤正描绘攻下南安后的种种好处,心中“贪欲之火”熊熊燃烧,当即答应出兵,命麾下最勇猛的羌将俄何烧戈为大先锋,点起五万羌族铁骑,这些骑士身上都纹着狰狞的兽形图腾,散发着一股原始而狂野的“兽战之气”,浩浩荡荡杀向南安。
魏国镇西将军郭淮,久经沙场,其“军略之意”亦非等闲,早已在陇西布下无数暗探。蜀军与羌人方动,他便已收到消息,一面飞马急报洛阳司马氏,一面调兵遣将,准备迎敌。
洛阳朝中,司马师听闻姜维再次大举来犯,更有羌人助阵,面色凝重。他自上次阳平关险些丧命于姜维的“连弩绝杀”,心中已对此人种下了一丝“忌惮之意”。他环视阶下诸将,沉声问道:“姜维倾国而来,又有羌虏相助,其势汹汹。今郭淮将军兵力不足,谁敢为国分忧,前往陇西,挫败蜀虏,扬我大魏国威?”
辅国将军徐质,乃魏军中有名的勇将,身材魁梧,力能举鼎,使得一柄开山大斧,其“刚猛之意”锐不可当。他出列慨然应道:“末将愿往!不斩姜维之头,誓不回还!”
司马师素知徐质英勇,见其“战意高昂”,心中大喜,当即任命徐质为先锋,又以其弟司马昭为大都督,总领诸军,拨付精兵十万,星夜驰援陇西。司马昭虽年轻,但其“沉稳之意”颇有其父之风,又得徐质这等猛将相助,司马师料此战当无大碍。
魏军行动迅速,与蜀军在董亭遭遇。两军依山傍水,各列阵势。鼓声三通,魏将徐质催马而出,手中开山巨斧在日光下闪烁着骇人的寒芒,其“勇悍之气”几乎凝为实质,压向蜀阵。
蜀阵中,老将廖化挺刀出迎。他虽年迈,但“沙场经验”丰富,刀法沉稳。然徐质正当壮年,勇力过人,斧法大开大阖,每一击都带着风雷之声。战不数合,廖化便感到手臂酸麻,虎口隐隐作痛,知其勇力非凡,不敢硬拼,虚晃一刀,拨马败回。
张翼见状,怒喝一声,纵马挺枪而出。他枪法精湛,如蛟龙出海,试图以巧破力。但徐质斧势连绵不绝,竟隐隐封锁了张翼所有进攻路线。又战数合,张翼亦感不支,气喘吁吁退入本阵。
徐质连败蜀汉两员大将,魏军士气大振,欢声雷动。徐质趁势挥军掩杀,蜀兵抵挡不住,被杀得七零八落,向后败退三十余里,方才稳住阵脚。司马昭见状,亦鸣金收兵,各自安营下寨,不敢轻易追击,其“谨慎之意”可见一斑。
是夜,蜀军大帐之内,灯火通明,气氛却有些凝重。
姜维眉头紧锁,对夏侯霸道:“徐质此人,勇冠三军,斧法刚猛,今日连败我两员大将,挫我军锐气。若不先除此人,恐后续战事艰难。公有何良策可以擒之?”
夏侯霸思忖道:“徐质有勇无谋,可诱其深入。明日我军诈败,将军于险要之处设下伏兵,当可一战成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