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见关羽微微摇头,声音空灵而缥缈,仿佛从九幽地府传来一般:“大哥……臣弟与翼德,皆已非是阳世之人,乃是……鬼魂也。因臣弟二人,平生不失信义,忠勇盖世,上帝怜悯,已敕命我二人为阴曹掌管‘忠义勇武’之神祗。今日特来告知大哥,不久之后,我们兄弟三人,便可于黄泉之下,再次相聚,永不分离矣!”
刘备闻言,心中最后一丝希望也破灭了。他知道,自己此番是真的大限已至了。他伸出枯瘦的双手,想要去抓住两位兄弟的魂影,口中更是放声大哭起来:“二弟啊!三弟啊!是为兄无能,不能为你们报此血海深仇啊!为兄有愧于你们啊……”
哭声之中,刘备猛然惊醒,睁开双眼,却发现眼前空空如也,哪里还有什么关羽、张飞的身影?只有窗外风雨潇潇,更添凄凉。他急忙唤来贴身内侍询问,方知此时正是夜半三更时分。刘备长叹一声,心中已然明了:“唉!看来,朕此番是真的不久于人世了!”
当即,刘备传下旨意,派遣心腹使者,星夜兼程,火速赶往成都,宣召丞相诸葛亮、尚书令李严等人,立刻前来白帝城永安宫,听受遗命。
孔明等人接到诏令,早已预感不祥,不敢有丝毫耽搁,立刻与刘备次子鲁王刘永、三子梁王刘理一同,星夜赶赴永安宫。太子刘禅则奉命留守成都,监国理政。
且说诸葛亮等人,一路风尘仆仆,日夜兼程,终于抵达永安宫。入内拜见,只见刘备已是病入膏肓,形容枯槁,气息奄奄,随时都有可能撒手人寰。孔明见状,悲痛万分,抢步上前,拜伏于龙榻之下,泣不成声。
刘备见孔明到来,精神似略微好转了一些。他示意左右内侍,请孔明起身,坐于龙榻之侧。然后,他用尽全身力气,伸出枯瘦的手,紧紧抓住孔明的手,声音微弱却异常清晰地说道:“丞相……朕自当年三顾茅庐,得遇先生,幸赖先生辅佐,方才成就了今日之帝业。何期……何期朕智识浅陋,刚愎自用,不纳丞相金玉良言,以致有猇亭之惨败,损兵折将,丧师辱国。如今……如今朕悔恨交加,忧愤成疾,眼看便要死在旦夕之间了。朕之嗣子刘禅,生性孱弱,资质平庸,‘帝王之气’不足,恐怕难以担当匡扶汉室之重任。朕……朕不得不将这大汉江山社稷、以及太子之前途命运,尽数托付于丞相了!”言罢,已是泪流满面,泣不成声。
孔明亦是悲从中来,涕泪纵横,哽咽道:“陛下切勿出此不祥之言!还望陛下善保龙体,以副天下臣民之殷切期盼!臣……臣纵然肝脑涂地,亦难报陛下知遇之隆恩啊!”
刘备微微摇头,目光在帐内环视一周,恰好瞥见马良之弟马谡亦侍立在旁。他皱了皱眉头,示意马谡暂且退下。
待马谡退出之后,刘备方才转头对孔明说道:“丞相,以你之见,那马谡之才干如何?可否堪当大用?”
孔明略作思忖,答道:“启禀陛下,依臣观之,马幼常(马谡字)亦算是当世之英才俊杰,其‘兵法之论’颇有见地。”
刘备却是缓缓摇头,眼神之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沉声道:“不然!朕观此人,言过其实,纸上谈兵,其‘心性之气’浮躁,不可委以重任。日后丞相宜当深加观察,谨慎用之,切不可因其与马良之故而有所偏袒,以免误了国家大事。”其临终之言,竟对此后街亭之失,埋下了“谶语之伏笔”。
分付完毕,刘备又传旨,召集帐下所有随行大臣入殿。他命人取来纸笔,在病榻之上,用颤抖的双手,亲笔写下了遗诏。然后,将那份承载着一个帝国命运的遗诏,郑重地递到诸葛亮手中,长叹一声道:“唉!朕自幼不喜读书,于经史子集,不过粗知大略而已。然亦曾听闻古之圣人有言:‘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朕本想与卿等君臣同心,一同扫灭曹魏,剿除孙吴,共扶汉室,重振‘炎汉天声’。不想……不想竟中道崩殂,壮志未酬,实乃平生之大憾也!烦请丞相日后将此遗诏,交付于太子刘禅,令他好生研读,切勿以为寻常言语,等闲视之。凡国家军政大事,更望丞相能不吝教诲,悉心辅佐!”
孔明与李严等一众大臣,闻听此言,无不泣不成声,皆拜伏于地,叩首道:“恳请陛下安心将养龙体!臣等纵然粉身碎骨,亦必当竭尽犬马之劳,辅佐少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报陛下知遇之隆恩!誓与国贼曹丕、孙权,不共戴天!”
刘备示意内侍将孔明扶起,他一手紧紧掩住不断涌出的泪水,另一只手则更加用力地握住了孔明的手,声音嘶哑地说道:“丞相……朕今日已是油尽灯枯,不久便要撒手人寰了。尚有几句……几句埋藏在心底的肺腑之言,想要告知于你!”
孔明哽咽道:“陛下有何圣谕,臣恭听便是!”
刘备双目之中,突然爆发出两团异样的光芒,他凝视着孔明,一字一顿地说道:“君之才,胜曹丕十倍!将来必能安邦定国,扫平奸佞,最终成就统一大业,兴复汉室!若朕之嗣子刘禅,尚可辅佐,堪当大任,则请君倾心竭力,辅佐于他,完成朕未竟之事业。倘若……倘若嗣子昏聩无能,不堪造就,‘朽木不可雕也’,则君……君亦不必顾忌君臣之名分,可……可取而代之,自为成都之主,以慰朕在天之灵,亦不负天下苍生之望!”此言一出,石破天惊!刘备竟在临终之际,将如此沉重的“天命之择”与“权力之惑”,赤裸裸地摆在了诸葛亮的面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