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王卫二刘傅传(六)

作品:白话三国志|作者:诗韵拾梦人|分类:历史|更新:2025-05-24 16:21:56|字数:7360字

傅嘏经常讨论才能和天性之间的异同,钟会将这些讨论整理并记录下来。《傅子》记载,傅嘏不仅通晓治理国家的正道,还具有清晰的洞察力和对要点的把握。他喜欢讨论才能和天性的问题,深入探究其本质,很少有人能达到他的水平。司隶校尉钟会年纪轻轻,傅嘏就以智慧和明理与他交往。臣松之(裴松之)认为:《傅子》前面提到傅嘏看透了夏侯玄的必败结局,不愿与他交往,但这里又说傅嘏与钟会关系很好。我认为,夏侯玄是因为名声太大而招致祸患,祸患来自外部;钟会是因为贪图利益而失败,祸患来自自身。然而,夏侯玄的危险迹象难以察觉,而钟会的失败迹象则容易看出来。如果傅嘏看透了夏侯玄的必败,却没看到钟会的失败,那么他的见识就有局限性,难以称得上通达;如果他都知道他们最终会失败,却因为个人感情而有所偏袒,这说明他的厚薄是基于爱憎,这对成败又有什么帮助呢?以爱憎来决定厚薄,又违背了君子的风范。《傅子》的这种说法,并不能增加傅嘏的光彩。

嘉平末年,傅嘏被赐予关内侯的爵位。高贵乡公(曹髦)即位后,傅嘏的爵位被提升为武乡亭侯。正元二年春天,毋丘俭和文钦发动叛乱。有人认为司马景王(司马师)不应该亲自出征,可以派太尉司马孚前往,但只有傅嘏和王肃劝他亲自出征。司马景王最终决定亲自出征。《汉晋春秋》记载,傅嘏坚决劝说司马景王亲自出征,但司马景王起初没有听从。傅嘏再次强调说:“淮、楚地区的士兵勇猛,毋丘俭等人凭借力量远征,他们的锋芒很难抵挡。如果各位将领在战斗中胜负参半,大势一旦失去,那么您的事业就失败了。”当时,司马景王刚刚割除了眼瘤,伤口非常严重。听到傅嘏的话后,他猛地站起来说:“我请求带病出征。”于是,傅嘏被任命为代理尚书仆射,随同司马景王一同东征。毋丘俭和文钦最终被击败,傅嘏在这次军事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司马景王去世后,傅嘏和司马文王(司马昭)直接返回洛阳,司马文王随后辅佐朝政。《世语》记载,司马景王病重时,将朝政事务交给傅嘏,傅嘏不敢接受。司马景王去世后,傅嘏秘而不宣,以司马景王的名义从许昌召回司马文王,让他接管军队。孙盛评价说:晋宣王(司马懿)、景王、文王辅佐魏国,权力逐渐集中,王业已经奠定。傅嘏这样的小人物,怎么能够插手其中呢?《世语》的说法是不成立的。钟会因此有些自满,傅嘏告诫他说:“你的志向远大,但功业难以成就,一定要谨慎啊!”傅嘏因功被提升为阳乡侯,增加封地六百户,加上之前的封地,总共一千二百户。同年,傅嘏去世,享年四十七岁。他被追赠为太常,谥号为元侯。《傅子》记载,当初,李丰和傅嘏是同乡,年轻时就有很高的名声,早早担任了高官,受到朝廷内外的称赞,但傅嘏并不看好他。他对志同道合的人说:“李丰善于伪装,疑心很重,自视甚高,但对权力和利益却看不清楚。如果让他担任普通官职还可以,但如果让他负责重要事务,遇到明智的人,他一定会死。”后来,李丰担任中书令,和夏侯玄一起遭遇不幸,正如傅嘏所言。傅嘏从小就和冀州刺史裴徽、散骑常侍荀甝关系很好,但裴徽和荀甝早逝。傅嘏还和镇北将军何曾、司空陈泰、尚书仆射荀顗、后将军钟毓关系密切,他们一起处理朝政事务,都是当时的名臣。

傅嘏的儿子傅祗继承了他的爵位。咸熙年间,晋朝建立五等爵位制度,因为傅嘏在前朝有功,傅祗被改封为泾原子。《晋诸公赞》记载,傅祗字子庄,是傅嘏的小儿子。晋朝永嘉年间,他担任司徒。傅祗的儿子傅宣,字世弘。《世语》称赞傅宣以公正闻名,官至御史中丞。傅宣的弟弟傅畅,字世道,担任秘书丞,死于胡人统治之下。他着有《晋诸公赞》和《晋公卿礼秩故事》。

评价说:过去,文帝(曹丕)和陈王(曹植)以公子的身份,广泛喜爱文学,吸引了众多才子。其中,王粲等六人最为有名。王粲特别担任了常伯(侍中)的官职,开创了一代制度,但他的谦虚和品德,不如徐干那样纯粹。卫觊也因为熟悉典故,成为当时王者的典范。刘劭广泛涉猎学问,文质彬彬,周全恰当。刘廙以清正的鉴识着称,傅嘏则凭借才能和通达显赫一时。臣松之认为,傅嘏的见识和地位,确实是当时的高人。然而,这个评价只说他“凭借才能和通达显赫”,不仅在措辞上显得笨拙,而且不足以体现傅嘏的美德。

喜欢白话三国志请大家收藏:(www.zjsw.org)白话三国志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页目 录下一章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白话三国志》,方便以后阅读白话三国志第202章 王卫二刘傅传(六)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白话三国志第202章 王卫二刘傅传(六)并对白话三国志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