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始初年,傅嘏被任命为尚书郎,后升任黄门侍郎。当时,曹爽掌握大权,何晏担任吏部尚书。傅嘏对曹爽的弟弟曹羲说:“何晏表面上平静,内心却很狡猾,追求利益,不注重根本。我担心他一定会先迷惑你们兄弟,正直的人将会远离,朝政将会荒废。”何晏等人因此对傅嘏产生了不满,借故免去了他的官职。后来,傅嘏被任命为荥阳太守,但他没有上任。太傅司马懿请他担任从事中郎。曹爽被诛杀后,傅嘏被任命为河南尹。《傅子》记载,河南尹负责管理京城和周边地区,这里人口复杂,有许多豪门大族和商人,是天下四方的交汇点,也是利益和奸邪的聚集地。前任河南尹司马芝,管理过于简单;继任者刘静,管理过于繁琐;后来的李胜,破坏了常规,只追求一时的名声。傅嘏恢复了司马氏的管理纲领,调整了刘氏的管理细节,逐渐弥补了李氏的破坏。河南郡有七百名官员,其中一半不是旧人。河南的习俗是,五官掾(负责选拔官员的职位)和功曹(负责考核官员的职位)都由本地人担任,不使用外地人。傅嘏选拔优秀的人才,让他们担任相应的职位,明确各部门的职责,然后依次进行考核。他的治理以道德教化为本,但执法严格,简单而不可侵犯。他善于明理识情,审理案件时不使用刑具就能查明真相。他不追求小恩小惠,对于对百姓有益的事情,他会隐藏自己的意图,好像这些事情不是他主动做的。因此,当时他没有显赫的名声,但官吏和百姓经过一段时间后,逐渐感到安心。
当时,朝廷内部讨论是否要主动进攻吴国,三位征讨将军(征南大将军王昶、征东将军胡遵、镇南将军毋丘俭)各自提出了不同的策略。皇帝下诏询问傅嘏的意见。傅嘏回答说:“过去,夫差曾经战胜齐国和晋国,威震中原,但最终还是在姑苏被灭;齐闵王曾经扩张领土,开辟了千里疆域,但最终还是被颠覆。有好的开始,不一定有好的结局,这是古往今来无数事例所证明的。孙权在打败关羽、吞并荆州之后,志得意满,凶恶至极。因此,宣文侯(司马懿)制定了宏大的战略计划,准备大举进攻。如今孙权已经去世,他把孤儿托付给了诸葛恪。如果诸葛恪能够纠正孙权的苛政,减轻百姓的苦难,让百姓在新的政策下暂时安逸,那么吴国上下就会齐心协力,有同舟共济的意识。虽然他们最终可能无法自保,但至少可以在长江以南苟延残喘。然而,现在有人提出要乘船直接渡过长江,横行江南;有人提出要四路并进,攻击吴国的城池;还有人提出要大规模开垦边境土地,等待时机进攻。这三种策略虽然都是对付敌人的常规方法,但如果不能抓住时机,就会留下后患。自从我们开始准备军事行动以来,已经三年了,但我们的军队并不是用来突然袭击的。吴国作为敌人,已经存在了近六十年,他们的君臣相互扶持,共同面对吉凶祸福。如果诸葛恪能够消除弊端,让国家恢复健康,那么我们期待的吴国崩溃就不会很快到来。现在,我们的边境守军与吴军相隔较远,吴军防御严密,我们的间谍无法进入,我们对外界的情况一无所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贸然发动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这无异于冒险,先作战后求胜,这不是保全军队的上策。只有大规模开垦边境土地,才是最稳固的策略。这样可以确保我们的军队在边境之外,避免敌人的骚扰;我们可以依靠积累的粮食,不需要运输补给;我们可以利用敌人的弱点进行讨伐,而不需要长途跋涉和劳民伤财:这些都是军事行动中的紧急任务。过去,樊哙曾表示愿意带领十万大军横行匈奴,但季布当面指出了他的错误。现在,我们想要越过长江,进入敌人的领土,这和樊哙当时的想法是一样的。不如明确法律,训练士兵,在全胜之地制定战略,用长鞭驱赶敌人的残余势力,这是必然的策略。”
喜欢白话三国志请大家收藏:(www.zjsw.org)白话三国志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