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器三十九年退位的太上皇朱载垕,在工化元年夏仍常住南京工器总院地下实验室。七十一岁的他戴着防铅护目镜,指尖抚过新制的「地脉谐波增幅器」铜制框架,七炼渗碳钢表面的工禾纹锚链浮雕与《郑和航海图》等高线形成共振纹路。「陈匠作,」他敲击框架边缘的十二律吕刻度,「把樱花纹减震垫换成明室桑皮纸,东瀛纤维的共振频率始终差半度。」
首席匠人陈懋递来咖啡渣炭压制的滤网:「陛下,按您《声学旁通》所述,桑皮纸纤维排列更契合黄钟律九转。」他示意学徒赵小乙转动齿轮,增幅器内部的青铜钟管鸣响时,墙面的地磁滚筒纸自动绘出稳定的正弦曲线——这是明室工器对东瀛「鹤鸣预警」算法的第二次系统性改良。
午间小憩时,太上皇翻开《工器拾遗·深海篇》残卷,目光停在「鲛人油密合术」注脚。三年前在南洋打捞的郑和宝船残骸中,他发现了用橡胶与鲸油混合的防水涂层,如今正尝试将其改良为「仿生鳃呼吸装置」。「赵小乙,」他指着玻璃罐中蠕动的橡胶触须,「把加勒比海珊瑚虫黏液掺入硫化剂,或许能让仿生鳃在低氧环境中自主开合。」
工坊角落的「机械海马」正在测试,其尾鳍的工禾纹鳞片内置微型齿轮,每摆动三次便触发一次黄钟律校准。太上皇摸出验铅镯,镯面「工器永昌」刻纹与机械海马的共振频率产生微弱共鸣——这是他近年沉迷的「生物-机械协同共振」课题,试图证明《考工记》中「百工之事,皆应天道」的哲学。
申时初刻,神户港传来加急密报:东瀛匠人福二郎试图用本土砂铁改良七炼渗碳工艺。太上皇冷笑,在《工器典·材料篇》朱批:「非明室矿脉不得入炉,非郑和七炼法不得称钢。」他召来徐光启,展示新制的「光谱验矿镜」:「用黄钟律十二转的光频照射矿样,明室火山灰的铁含量峰值应在光谱第七段——此乃太祖爷留下的矿脉密码。」
徐光启转动验矿镜齿轮,铜制棱镜将阳光分解为七彩光带:「陛下,按此标准,阿拉伯联邦进贡的赤铁矿纯度可达92%,可作七炼渗碳钢辅材。」太上皇颔首,指着镜身的工禾纹刻度:「允许异邦矿脉入炼,但必须以明室工艺为纲——就像樱花只能开在工禾纹的间隙。」
暮色降临时,北美德华卫传来「益王式」风箱的改良方案。太上皇看着艾哈迈德在工禾纹刺绣中暗藏的骆驼剪影,忽然轻笑:「衡王在波斯湾炼椰枣纤维,鲁王在马达加斯加烧红木炭,如今德王又在北美驯骆驼——我大明宗室,就是要让四方技艺都成为工器巨轮的辐条。」
他展开《全球工器研发图谱》,神户港的「地脉听瓮」、南洋的「仿生橡胶林」、非洲的「震波驱兽器」均以工禾纹标注,唯有黑十字会控制的落基山脉水晶矿脉仍是空白。「传旨定王,」太上皇在地图边缘画下锚链纹,「把南京总院的「声波透矿仪」送去北美,让他们瞧瞧,明室工器不用邪术也能勘破地脉。」
子夜时分,太上皇独自坐在「工器妈祖祠」内,听着远处蒸汽钟的黄钟律鸣响。巧太妃的铁锚纹银镯摆在供桌上,与他腕间的验铅镯遥相呼应。案头的《工器衔尾计划》草图上,橡胶环与水晶棱镜的共振模型被朱砂圈住,旁边是他的批注:「可探不可用,可用不可独用,独用必受其反噬。」
陈懋送来新制的防铅药剂,见太上皇盯着妈祖像手中的宝船模型出神。「陛下在想什么?」老匠人轻声问。太上皇指模型龙骨的工禾纹刻痕:「当年郑和宝船七下西洋,靠的不是坚船利炮,是「宣德化而柔远人」的胸怀。如今我们搞工器扩张,可不能丢了这个魂。」
喜欢正德变法:捡到历史学生的书包请大家收藏:(www.zjsw.org)正德变法:捡到历史学生的书包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