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价值观与人生观
贾惜春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深受其成长经历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在亲情、友情、爱情以及对尘世的态度上,都呈现出独特而深刻的特点。
在亲情方面,惜春可谓是失望至极。她的父亲贾敬,为了追求所谓的“得道成仙”,抛妻弃女,对她的成长不闻不问;哥哥贾珍道德败坏,只知寻欢作乐,从未尽到兄长的责任;嫂子尤氏缺乏主见,对她的生活也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怀。在荣国府,她虽与贾母等长辈和姐妹们生活在一起,但也常常被忽视。抄检大观园时,她为了保全自己,执意撵走丫鬟入画,甚至与宁国府划清界限,说出“善恶生死,父子不能有所勖助”这样绝情的话。这些都表明,惜春对亲情已不抱希望,认为亲情无法给予她温暖和依靠,反而可能带来伤害和麻烦。
对于友情,惜春的态度较为复杂。她与妙玉关系密切,两人常一起探讨佛经。妙玉的超脱尘世、孤高自许,让惜春找到了共鸣,她们之间的友情建立在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上。然而,除了妙玉,惜春在荣国府与其他姐妹的友情并不深厚。她在诗社中极少作诗,与姐妹们的交流也不多,常常处于被冷落的状态。这使得她对友情的期待并不高,认为真正的友情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只有与志同道合的人才能建立起真挚的情谊。
在爱情方面,惜春几乎没有表现出任何向往。她生活在贾府这个复杂的环境中,看到了姐妹们在爱情和婚姻中的不幸。大姐元春虽身为贵妃,却在宫中孤独寂寞,早早离世;二姐迎春嫁给孙绍祖,备受折磨而死;三姐探春远嫁他乡,音信渺茫。这些悲剧让惜春对爱情和婚姻充满了恐惧和厌恶,她认为尘世中的爱情和婚姻充满了痛苦和无奈,不如远离这些,寻求内心的清净。
惜春对尘世的态度是一种彻底的厌弃。她见证了贾府的繁华与衰败,看到了家族内部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以及社会的黑暗和不公。她认为尘世充满了烦恼和痛苦,人们为了名利、权势和欲望而争斗不休,最终都逃不过命运的安排。因此,她渴望摆脱尘世的束缚,寻求一种超脱的境界。出家为尼对她来说,是一种反抗命运的方式,也是她追求精神解脱的途径。她希望在青灯古佛旁,远离尘世的喧嚣和纷扰,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贾惜春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是她在特定的环境中形成的。她对亲情、友情、爱情的失望,以及对尘世的厌弃,使她选择了出家为尼的道路。这种价值观和人生观虽然带有一定的消极色彩,但也反映了她对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3.人物对比
对比项目
贾惜春
贾元春
贾迎春
贾探春
性格特点
孤僻冷漠、心冷嘴冷,习惯封闭自己,对周围人和事态度冷淡,只图自保。
端庄稳重、贤良淑德,身处宫廷,需谨言慎行,展现出大家闺秀的风范和皇家贵妃的威严。
善良懦弱、逆来顺受,面对他人的欺负和不公,不敢反抗,一味忍让。
精明能干、果敢有谋,有强烈的自尊心和上进心,敢于在困境中挺身而出,力挽狂澜。
成长环境
母亲早亡,父亲弃家修道,哥哥品行不端,在荣国府常被忽视,缺乏关爱。
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被选入宫中,在宫廷的复杂环境中生存和发展。
在贾赦、邢夫人身边长大,家庭环境复杂,缺乏有效的教导和保护。
生长在荣国府,虽为庶出,但凭借自身的才华和能力,在府中拥有一定的地位。
人生追求
渴望摆脱尘世的烦恼和痛苦,寻求精神上的解脱,最终选择出家为尼。
在宫廷中追求权力和地位,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家族带来荣耀。
只愿过平淡安稳的生活,不追求功名利禄,但却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
有远大的抱负和理想,希望能够施展自己的才华,改变家族的命运,最终远嫁他乡。
主要事迹
抄检大观园时执意撵走入画;受贾母之命画《大观园行乐图》。
晋封贤德妃,省亲时尽显皇家气派。
被父亲许配给孙绍祖,备受折磨而死。
协理荣国府,兴利除弊,进行改革。
结局
入栊翠庵为尼,缁衣乞食,孤独终老。
在宫中病逝,成为封建宫廷斗争的牺牲品。
被丈夫虐待致死,命运悲惨。
远嫁海外,与家人分离。
通过与元春、迎春、探春的对比,可以看出贾惜春的独特之处。她不像元春那样追求权力和地位,也不像迎春那样懦弱无能,更不像探春那样积极进取。她对尘世充满了失望和厌恶,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出家为尼。这种独特的性格和人生选择,使她成为《红楼梦》中一个极具个性和深度的人物形象。
三、贾惜春的主要事迹
1.绘画大观园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