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长冷笑一声,从公文包掏出一叠举报信,最上面那张的字迹她再熟悉不过——是张婶的。
“有人说你三个月前在小树林‘装神弄鬼’,还让溺水的男工‘显灵’,现在又扯出十年前的旧事故,你到底想干什么?”
宿舍门被风吹得吱呀作响,墙根处突然渗出一片湿痕,渐渐凝聚成溺水男工的魂影。他指着组长手里的笔记本,喉咙里溢出气泡破裂的声音。周小小心脏狂跳,猛地起身打翻桌上的搪瓷缸:“我说的都是真的!当年事故肯定有问题!”
这话像点燃了导火索。组长拍着桌子叫人,两个穿中山装的干事立刻冲进宿舍。混乱中,银锁片从周小小口袋滑落,掉在地上发出清脆的声响。魂影们突然躁动起来,窗外的槐树叶簌簌飘落,竟在地面拼出“仓库地下”四个字。
周小小被带去了保卫科的小黑屋。夜里,她靠在冰冷的墙上,听见隔壁传来老陈的声音:“1968年那事,是老郑贪便宜用了劣质电线,后来把责任推给了去世的工人……”话音未落,一个苍老的魂影穿墙而入,正是照片里事故的遇难者。他递来一枚生锈的铜钥匙,魂体上的灼痕还在冒烟。
第二天一早,调查组要带周小小去仓库现场对质。路过仓库西侧时,她突然挣脱束缚,挖出墙根下的泥土——里面埋着一个铁皮盒,装着1968年的电线检测报告和老郑的受贿记录。魂影们围在她身边,焦黑的脸上终于露出解脱的神情。
老郑很快被革委会带走调查。张婶因诬告和倒卖粮票,也被送去了农场劳动。但周小小的日子并没有好转,厂里人看她的眼神依旧带着恐惧,没人再和她说话。春天的雨接连下了半个月,她抱着银锁片坐在宿舍窗前,看着魂影们渐渐消散在阳光下。
那天傍晚,最后一个魂影——穿列宁装的女工,对着她深深鞠了一躬,嘴里念叨着“国强”,慢慢化作了槐树叶上的露珠。周小小摸了摸发烫的银锁片,突然明白,这些魂影不是负担,是时代留下的灼痕,而她能做的,不过是让那些被掩盖的真相,终于能晒到一点春天的太阳。
调查组的人离开后,周小小的生活陷入了一种诡异的平静。厂里没人敢公开谈论仓库地下发现的东西,但窃窃私语如同霉菌般在墙角滋生。老郑被带走那天,许多人躲在窗帘后偷看,脸上交织着恐惧与好奇。
周小小回到装配线工作,周围的工友却像避开瘟疫一样避开她。午餐时,她独自坐在食堂角落,原本嘈杂的食堂会在她靠近时突然安静,又在她走远后爆发出压抑的议论。
“她能看见那些东西...”女工王淑芬压低声音,“我姑妈说这种人是通阴的,会招来不幸。”
“听说老郑被带走时一直喊冤,说是鬼魂诬陷他。”另一人接话。
李副主任——现在是代主任了——偶尔会投来复杂的目光。他既感谢周小小揭发了老郑,又害怕她那种“特殊能力”。厂领导开会决定,暂时不奖励也不惩罚周小小,而是“观察使用”。
三月中旬,春雨连绵不断,厂房角落长出了霉斑。周小小发现自己的工具柜被人用红漆画了奇怪的符号,像是辟邪的符咒。她默默擦掉,什么也没说。
自从魂影们消散后,银锁片不再发烫,但夜深人静时,周小小能感觉到它在手中微微振动,如同沉睡的心脏。她开始做奇怪的梦,梦见自己走在一条长长的走廊上,两侧门扉紧闭,但门后有窸窣声响。
一天夜里,周小小被冷风吹醒,发现窗户不知何时开了。地上散落着槐树叶,排列成模糊的形状——像是一个箭头,指向厂区后的废弃家属楼。
那栋楼建于五十年代,据说因为结构问题早已无人居住。周小小披上外套,鬼使神差地跟着那个方向走去。
月光如水银泻地,废弃楼房在夜色中如同巨兽骸骨。周小小踩碎碎玻璃和落叶,声音在空楼间回荡得吓人。在二楼尽头房间门外,她停住了脚步——门把手上系着一根红线,已经褪色但依然醒目。
推开门,尘土扑面而来。房间角落里堆着旧报纸和破损的家具。周小小正欲离开,银锁片突然发烫。她顺着感应走到墙边,发现一块松动的墙砖。抽出来,里面藏着一个铁盒。
盒子里是一本日记,扉页写着“林晓梅,1965-1967”。还有一张照片,是穿列宁装的女工和一个小男孩的合影。周小小认出这就是最后向她鞠躬的那个魂影。
日记最后一页写着:“他们说我疯了,要送我去北山疗养院。我只是看见了不该看见的事。国强,妈妈可能不能再陪着你了,但妈妈爱你,永远...”
回到宿舍,周小小一夜未眠。通过日记,她拼凑出了林晓梅的故事:原来她是厂里最早的技术员之一,丈夫在1962年事故中丧生后,她一直在暗中调查安全漏洞,直到1967年被强制送入精神病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