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名家名言

作品:安娜·卡列尼娜(上)|作者:(俄)列夫·托尔斯泰|分类:其他|更新:2023-08-09 15:04:15|字数:13890字

其实,托尔斯泰对安娜的态度是矛盾的:既有谴责,又有同情。但这种矛盾不是孤立的,也不是偶然的。托尔斯泰是19世纪最复杂的伟人,而所谓复杂就是充满矛盾。他在哲学思想、宗教观点、伦理道德、家庭生活各方面无不充满矛盾,而在婚姻爱情问题上尤其突出。托尔斯泰热爱生活,把爱情看作人间最美丽的花朵。他在作品里以不同的方式歌颂爱情,而对安娜这样的女性更是无限热爱。你看,他描写安娜,一反平时朴实无华的语言,竭力使用最绚丽的辞藻。他通过伏伦斯基的眼睛、吉娣的眼睛、陶丽的眼睛、列文的眼睛,精心塑造了安娜,使这个贵族少妇成为世界文学中无与伦比的美丽形象。我们读完小说,眼前就会浮现出一个令人心醉的安娜·卡列尼娜。难怪伏伦斯基在车站上初次邂逅安娜,就发现她的脸上有一种异常亲切温柔的神态,有一股被压抑着的生气,她身上洋溢着过剩的青春。吉娣一见安娜,就为她倾倒,觉得她不像是有个八岁儿子的母亲;安娜的眼睛里有一种既严肃又时而显得忧郁的神情,她十分淳朴自然,毫不做作,但在她的内心里却另有一个感情丰富而又诗意盎然的超凡脱俗的世界。在陶丽眼里,安娜热恋伏伦斯基时的神态又是另一番景象:双颊和下巴上分明的酒窝,嘴唇的优美线条,荡漾在整个脸上的笑意,眼睛里闪烁的光芒,动作的优美和灵活,说话声音的甜美和圆润,就连她回答人时半是嗔怪半是撒娇的媚态,这一切都使人神魂颠倒。就连乡下地主列文看到安娜的画像也大为着迷,觉得这不是画像而是一个活生生的女人,披着一头乌黑的鬈发,光着肩膀和胳膊,嘴唇上挂着若有所思的微微笑意,并且用那双使人销魂的眼睛扬扬得意而又脉脉含情地望着他。而等他见到她的庐山真面目时,更情不自禁地赞叹她达到了美的顶峰,另有一种令人心醉的风韵。

托尔斯泰描写安娜确实是怀着满腔激情的,他不仅赞美安娜的外貌,而且充分颂扬安娜的为人。全书开头,安娜遇到铁路工人惨死的场面,她大动怜悯之心,竭力想减轻死者家属的苦难,并对伏伦斯基的慷慨解囊大为赞赏。兄嫂不和,她亲自前去调解,凭她的聪明才智劝说嫂嫂,给嫂嫂很大的安慰。她对儿子谢辽查真挚的母爱,更是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她在上流社会又是个十分勇敢的女性,敢于向封建的伦理道德挑战,敢于正视向她投来的世俗目光,敢于同伏伦斯基一起出走,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总之,托尔斯泰对女性的颂扬在安娜身上可以说达到了顶峰。但这样一个可爱的女性却遭到如此悲惨的命运,作者在书里倾注了对她的无限同情,同时愤怒地控诉迫使她走上毁灭之路的社会。

然而,托尔斯泰毕竟是个矛盾的人物,他对安娜除了爱慕和同情之外,对她的所作所为并不肯定。从宗教和伦理道德出发,他认为安娜是有罪的,因为她不能克制她的感情,一味追求自由和爱情,违背“妇道”,从而弄得身败名裂,自取灭亡。但他对安娜的谴责还是有分寸的,也可以说是同情多于谴责,他不忍对安娜直接进行批判,也不让人对她说三道四。他真正痛恨的是这个社会,是卡列宁之流的官场人物,因为他们控制和奴役像安娜这样不幸的人,杀人不见血地蹂躏像安娜这样美好的人性。托尔斯泰满腔愤恨地把卡列宁塑造成令人憎恶的人物,目的就是要对他进行无情的鞭挞。卡列宁从外表到内心可以说毫无可取之处,他是个彻头彻尾的伪君子,是个官气十足的大官僚,又是个道貌岸然的封建家长。他同安娜正好相互对照,凡是安娜具有的优点他都没有,而他身上的一切缺点正是安娜所深恶痛绝的。托尔斯泰有意拿两人做对照,来显示人性的真善美与假恶丑。因此,他们两人正好代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群。除了卡列宁之外,托尔斯泰又拿整个上流社会的虚伪、猥琐、残酷和自私来对比安娜的真诚、开朗、善良和仁慈。这里,托尔斯泰的爱憎是十分分明的。

也许有人会说,作者对卡列宁也没有全盘否定,卡列宁对安娜也不是完全没有感情的。譬如,他始终没有忘记作为丈夫的责任,按时给安娜送生活费,而在安娜分娩病重时他也感到悔恨,对安娜和伏伦斯基也说了心里话,向他们表示宽大的胸怀。这里我觉得有必要指出托尔斯泰对人的独特看法,以及他在塑造人物时反对简单化、强调要有血有肉的一贯手法。关于人,托尔斯泰说过这样的话:“有人徒劳地把人想象成为坚强的、软弱的;善良的、凶恶的;聪明的、愚蠢的。人总是有时是这样的,有时是另一样的;有时坚强,有时软弱;有时明理,有时错乱;有时善良,有时凶恶。人不是一个确定的常数,而是某种变化着的,有时堕落、有时向上的东西。”这话当然不够全面,但也有一定道理。托尔斯泰得出这样的结论是他长期观察人的结果,他在创作时常受这种观点的影响。拿安娜来说,她是一个敢于反抗封建势力的勇敢女性,为了争取爱情和自由敢于正视险恶的环境;但她也有软弱的一面,伦理道德和宗教观念像一具无形的枷锁束缚着她的思想,使她在冲破婚姻关系时内心矛盾重重。她梦见自己有两个丈夫,一个是伏伦斯基,一个是卡列宁,就是这种苦闷心情的反映。她产后发高烧,说呓语,竟把平时恨之入骨的卡列宁说成好人,甚至圣人,还要自己心爱的情人伏伦斯基同他握手言和,这种行为也反映出安娜内心极其矛盾,无法克服恐惧和内疚。拿卡列宁来说,他千方百计制止安娜对伏伦斯基的爱情,制止不成,为了保全面子考虑同安娜离婚。但等安娜正式要求离婚,他又坚决不同意;安娜要求他把儿子归她,他不仅不同意,而且不让她同儿子见面,甚至对儿子谎称他母亲已经死了。当他收到安娜病危的电报时,内心又浮起卑劣的念头,满心希望她死;但等他听到安娜的呓语,看到她病危的景象,他顿时良心闪现,向安娜表示忏悔,请求安娜和伏伦斯基的饶恕。凡此种种都说明托尔斯泰对人性的复杂和变化都有极其深刻的理解,并且能用高超的艺术手法表现出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安娜·卡列尼娜(上)》,方便以后阅读安娜·卡列尼娜(上)第1章 名家名言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安娜·卡列尼娜(上)第1章 名家名言并对安娜·卡列尼娜(上)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