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德兰在明朝末年开始与中国交往,最早中国人称之为红毛鬼、米粟果、红毛番,也称为荷兰、波斯胡、红夷、红彝,《明史》中,称为和兰、阿南,《清史稿》同样称和兰。在《海录》称为荷囒,又有贺兰、荷南等称呼,在1794年,乾隆皇帝下旨改称荷兰,作为官方称呼。同治2年签署之《中荷天津条约暨另款》与光绪27年《辛丑和约》,皆称荷兰为大和,因此大和、和国可视为晚清官方对荷兰之正式译名。《海国图志》称此地区为尼达兰,此国为荷兰。汉语中,称呼为荷兰、和兰、贺兰、阿兰陀、荷兰陀等,皆源自于荷兰语:Holland、西班牙语:Holandés(卡斯蒂利亚)或葡萄牙语:Hollanda。日文汉字译为“和兰”。
因为历史因素,汉语将荷兰(Holland)这个非正式名称承袭下来,作为尼德兰(Nederland)这个国家的正式称呼。在中文中,往往不区分Nederland、Holland及Dutch,笼统地译为荷兰。这种译法极为通行,但在某些时候,这种译法可能会造成混淆:例如荷兰地区(Holland),与尼德兰(Nederland)这个国家,在中文里一律译为荷兰;居住在荷兰地区的荷兰人(Hollanders),日耳曼族裔荷兰人(Dutch),与这个国家的居民尼德兰人(Nederlanders),在中文里同译为荷兰人;法国占领时期的荷兰王国(Kingdom of Holland),与尼德兰王国(Kingdom of the Netherlands),经常都统一译为荷兰王国。在这种时候,需要回顾原文,以及经由上下文来分辨,才能确定它的内容是什么。
国旗
荷兰国旗呈长方形,由三条水平色带组成,由上至下的颜色为红、白、蓝,是现存最古老的三色旗。
其中红色代表勇气,白色代表祝福及庇佑,蓝色代表对祖国的忠诚。 荷兰曾受西班牙统治,于16世纪时荷兰之奥伦治亲王沉默者威廉领导人民发动独立战争,他们设计了一面橘、白、蓝的三色旗,这三个颜色源至奥伦治家族徽章:蓝色的底上有个白色的号角,并装饰着橘色的绳索。
在1630年后,因为色彩不够鲜艳,在战场与海上不易辨认,以及部分人民对奥伦治家族的独裁统治感到不满;国旗颜色逐渐由红色取代橙色,并将蓝色加深。
1937年2月19日,威廉明娜女王(Queen Wilhelmina)颁布法令正式规定荷兰国旗的颜色是朱红色、白色、钴蓝色,沿用至今。
国徽
荷兰国徽是两只跨立的金狮翘着尾巴,口吐红舌护着一面蓝色盾徽。盾徽顶部是威廉一世御玺上所用的王冠;后面中央绘有一只头戴王冠的金狮,右前肢挥舞着一把出鞘的利剑,左前肢挥动一束金色箭翎,它们象征着国王权力。 华盖如开启的幕布,下部嵌有一条写着威廉亲王誓言“坚持不懈”。
国歌
威廉颂(荷兰语:Het Wilhelmus)是荷兰国歌。这是一首专门为威廉·冯·奥兰治-拿骚(William van Oranje-Nassau)写的歌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国歌,歌词写成于1568~1572年间。作者可能是Filips van Marnix van Sint-Aldegonde。歌词共有十五节,采用离合诗的形式,各节首字母组合成一个名字William van Nassov。曲调来自当时的一支法国军乐,“Autre chanson de la ville de Chartres assiégée par le prince de Condé”,是一首关于被孔代亲王围攻的沙特尔城的歌曲。在一般的场合下只唱第一节,如果还需要唱一节,一般是第六节。
国花
郁金香(学名:Tulipa gesneriana L.)是百合科、郁金香属植物。叶3~5枚,条状披针形至卵状披针状,花单朵顶生,大型而艳丽,花被片红色或杂有白色和黄色,有时为白色或黄色,长5~7厘米,宽2~4厘米,6枚雄蕊等长,花丝无毛,无花柱,柱头增大呈鸡冠状,花期4~5月。
郁金香的原种地在中国新疆,新疆郁金香最初由一个传教士从新疆带到土耳其 ,后引进欧洲,17世纪中叶在比利时、荷兰、英国风行。19世纪进入中国上海,20世纪初南京、庐山等地都先后引进应用。中国各地均有引种栽培。 郁金香属长日照花卉,喜向阳、避风,冬季温暖湿润,夏季凉爽干燥的气候。喜腐殖质丰富、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微酸性沙质土壤。
郁金香是重要的春季球根花卉,适宜丛植布置花坛、花境,也可作切花、插花装点室内,还可盆栽供冬季观赏,郁金香入药性昧苦、干。花可除心腹间恶气;根能镇静。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